2023年VC/PE的那些事!

站在2024年,我们回首看2023年的私募股权市场,似乎就围绕两个字——“变”与“难”。喊了多年的资本寒冬,在2023年让每一位投资人真正感到了凛冽。

先是开年各家机构纷纷招募“生化环材”的理工背景博士,然后各地方动辄百亿甚至上千亿的产业基金遍地开花,最后全面注册制整体落地。这些信号都鼓舞着投资人准备在2023年大干一场。

但现实似乎是故意捉弄投资人,先是原锤子科技创始人罗永浩与紫辉创投合伙人郑刚公开battle对赌回购,将回购话题摆上台面;然后IPO突然放缓,导致很多项目无法退出,投资人在背着超高返投KPI的同时,还要背负退出难和募资难的包袱。渐渐地投资人从年初的怀揣大干一场的抱负,变为了活下去才是王道的心态。

今天就让我们回顾一下2023年的经典大事。

01

一级市场的“抢人”大战

“年初我推荐了一个清华金融本硕的分析师给VC,结果被婉拒了。”一位VC/PE圈的资深猎头朋友略显遗憾地说道。“哎,2023年甭管是一线大基金还是十八线小机构,投资一线几乎都要理工科博士。”春节过后,这位猎头朋友接到了十多家投资机构的招聘需求,要求竟出奇一致,都要理工科博士。

这就是2023年初VC/PE的奇怪现状,边裁员边招人。裁的是那些纯财务背景的投资人,招的则是理工背景的产业型新人。甚至,以往被视为“天坑专业”的“生化环材”,也开始火起来。2022年新能源火爆的时候,一些VC/PE机构点名高薪招化学博士材料学博士。创投圈已经从之前的财务投资转变为产业投资,更需要能看懂高精尖技术的复合型产业人才。一级市场的淘汰赛,不光从募资开始,也从招人开始。

从大的投资趋势来看,VC/PE从财务投资转型为产业纵深投资势在必行。这也是一个行业更迭的过程。如果想布局一级市场股权投资的机构需要先打好人才基础,有了深厚的产业背景才能更好地投资。

02

地方引导基金遍地开花

2023年2月16日,在成都高新区召开了“2023中国(成都)产业基金生态大会”。吸引了大半个创投圈的投资人。

会议现场就与中金资本高瓴投资深创投鼎晖投资东方富海源码资本君联资本钟鼎资本远致创投芯动能投资恒信华业CMC资本美团龙珠长石资本兴旺投资阿米巴资本华西金智赛富高鹏蜀道基金先进资本20家合作机构举行了集中合作签约仪式。

于此同时,安徽也不甘示弱,开启了千亿引导基金模式,提出设立总规模不低于2000亿元的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

其次,西安广州杭州等新成立数只千亿级规模引导基金,总规模已超过万亿。发挥财政杠杆效应,引导市场化创投机构引进外部优质产业项目或投资当地企业。政府对招商引资推动产业项目落地的诉求和层次日渐提升。

03

IPO的火热与放缓

2023年2月全面注册制改革正式启动。A股终于迎来了全市场的市场化定价发行。在新股定价方面,主板上市企业将不再看23倍市盈率定价,估值可以突破。对新股发行价格规模等不设任何行政性限制,将定价权还给了市场。

“注册制”的推行一方面将利好VC机构。初创期科技创新型企业多处于研发阶段,未正式进入商业化阶段,尚无更多的利润支撑其估值,而VC是对企业的长期成长价值进行判断,能够在更早阶段捕捉到优质项目,在企业发展的初创期投资介入。此前VC机构投资项目若想实现在A股IPO退出,只能等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成熟阶段,周期较长,形成了退出堰塞湖。而全面注册制之后,更利于退出,IPO堰塞湖也随之消失。

另一方面,“注册制”利空PE机构。PE更多是套取一二级市场估值价差的利润,而注册制打消掉一二级市场的估值价差,跨市场套利不复存在,Pre-IPO投资模式也不复存在。PE机构投资阶段越来越前移。这也正好迎合了国家政策——投早投小。

但谁也没有想到在2023年6月IPO突然放缓。虽然没有像2012年全面暂停,但也没有好到哪去。

8月27日,证监会重磅发布《证监会统筹一二级市场平衡 优化IPO再融资监管安排》《证监会进一步规范股份减持行为》和《证券交易所调降融资保证金比例,支持适度融资需求》。其意就是要收紧放缓IPO节奏。

由此投资人从年初的喜悦瞬间转为了焦虑。

04

退出形式的多元化

众所周知,2023年市面上绝大多数的基金都进入了退出期。随着IPO的收紧,投资人不得不破圈,开展新的退出渠道,并购回购资产证券化S基金等等新型退出方式逐渐兴起。

最受大家关注的莫过于S基金,一位资深的S基金投资人就坦言:“我从19年就开始关注S基金,只有2023年才让我感到S基金的机会来了,市场已经逐渐升温。”

但现在是买方市场,基本定价权都在于买方。普通的份额转让还比较好成交,但如果是多个项目资产包转让就太难了,不光是定价难,尽调也是个大问题!

虽然近两年S基金炙手可热,从一开始只有几家头部市场化基金下场试水,到现在各地方政府和国资也纷纷下场助推S市场。但不可否认的是,S市场远没有达到大家的预期,数据显示2022年S基金交易规模只达到了753亿,而目前一级市场存续规模达到了14万亿,其中有5-10万亿亟需退出。在“退出难”的大背景下,S基金是公认的重要退出渠道之一,但这样的交易规模可以说是杯水车薪。

05

监管趋严牵动了每一个私募股权投资人!

在鼓励创新的同时,监管部门对私募股权行业的监管也在加强。加强对投资行为的规范和监督,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保障市场的公平和透明。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合规经营将成为VC/PE机构的重要竞争力。

2023年初投资人对于新监管的态度是“证监会和基协又出监管新规了!连夜学习下,看看对我们行业有啥影响!”

到了年末大多数投资人纷纷表示,“不用学了,学了就是‘麻’,明天起床看看朋友圈说了啥就好了。”

虽然政策的出台是为了加速行业出清“伪私募”,但也大大降低了个人LP的出资意愿。使得投资人叫苦连天,有的腰部以下的投资人甚至表示,“我们本来就很难募到国资的钱,这回个人LP也少了,哎...以后的路在何方呀?!”

06

国资LP崛起

2023年各家机构募资时都不约而同地找国资人民币LP,美元LP已经悄然退出历史舞台。

这与投资赛道的转变密不可分,2023年国内的投资旋律就是围绕“硬科技”,这让习惯了看互联网或TMT项目的美元LP手足无措。第一是不了解技术,第二是不了解国内产业,第三则是政策相关原因。导致美元LP不得不退出中国市场。

截至2022年末,我国累计设立超2100只政府引导基金,目标规模达到12.84万亿元,已认缴规模约6.51万亿元。中基协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备案的存续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为31550 只,规模10.94万亿元。这意味着,政府引导基金以不到7%的数量,贡献了6成市场规模。

并且从2023年初开始,各地方政府结合自身产业资源优势纷纷设立相关产业引导基金热情不减,动辄百亿甚至千亿规模的基金如雨后春笋。毋庸置疑,国资LP已经接过美元LP的大旗,成为私募股权市场的重要出资人。

07

美元基金扎堆独立

9月22日8点,在中国开展投资业务超过18年的纪源资本公众号正式宣布独立运营,不再使用GGV这一英文品牌。独立后的纪源资本已经更新其官网(www.jiyuancap.com)团队邮箱原微信公众号“GGV纪源资本”更名为“纪源资本”。

无独有偶,在纪源资本独立之前,还有业内老大哥红杉资本在今年6月宣布美欧中国印度/东南亚的独立拆分,红杉中国将继续使用“红杉”的中文品牌名并采用“HongShan”作为英文品牌名。以及蓝驰创投将其英文品牌改成“Lanchi Ventures”,不再与硅谷风险基金BlueRun Ventures同名共享。

知名机构的独立,标志着沉寂许久的美元基金又要以本土化人民币基金的形式高调回到我们的视野中。

08

VC/PE都开始奔“公”了!

2023年VC/PE圈出现了有趣的一幕,很多投资人也开始奔“公”之旅。各位看官别误以为是私募投资人奔公募,这里的“公”指的是国资VC/PE。

就在2023年初,一位腰部机构的合伙人朋友微信给我发来了新的名片。在恭喜履新的同时,我也发现这位朋友竟然跳槽去了国资PE。众所周知国资VC/PE的薪资可是没法和市场化的机构相比的,一般要低于市场化基金的30%,甚至是50%。

而且这不是个案,前段时间再和这位合伙人交流的过程中,他也坦言原机构的很多伙伴都去了不同的国资基金,而且是在没有裁员和降薪的情况下。并且他也表示现在很多的腰部或腰部偏下机构中的投资人都在忙着看国资背景基金的机会,奔“公”之风已经是稀松平常之事。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投资人在没有裁员和降薪的情况下,降薪都要去国资VC/PE呢?毕竟从事风投行业的人一直是带着“精明”这个样的标签。为何会干出这样的“蠢事”?

众所周知,VC/PE 2023年出现了大规模的降薪裁员潮,很多腰部以下的机构甚至直接解散了团队。即使没有被裁员或降薪的投资人也要背着超高的返投KPI和募资KPI,这导致很多投资人根本不能静下心来做行研聊项目。

但是进入了国资VC/PE,因为不用担心募资和返投,所以投资人能够沉下心来做产业研究和看项目。

09

对赌回购放在了桌面聊

从2023年6月开始IPO放缓,VC/PE最重要且收益最高的退出手段受阻。到了年末已经越来越严峻,很多机构开始启动对赌协议中的回购条款。

无论是原锤子科技创始人罗永浩与紫辉创投合伙人郑刚公开battle对赌回购;还是纽诺教育创始人王荣辉因创业失败背负几千万元的回购债务;更有机构退出了数十个项目,但大部分都是以诉讼回购形式退出的。

一件件案例,把对赌回购这个事前所未有的放在台面上。投资人苦心经营的“长期主义”“价值投资”“陪伴成长”的人设正在悄然崩塌!

很多机构在2023年末加急招募“回购经理”,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法律手段促使良性退出。甚至有的机构在投资项目的时候甚至直接告知项目方,“如果不认可回购条款你就别想拿我的钱!”

10

贯穿全年的投资风口——大模型

2023年初随着OpenAI的ChatGPT火爆出圈,大家在震惊感叹大模型无所不能的同时,投资人看准了机会,纷纷布局大模型投资。

数据显示,从开年到11月20日,中国2023年人工智能赛道在一级市场的总融资事件数达到了530起,总融资交易额约631亿元。

其中王小川的百川智能宣布完成3亿美元A1轮融资,阿里腾讯深创投基石资本红点中国顺为资本等知名机构也纷纷参与,创下国内大模型初创企业最快晋升独角兽的记录。

此外百度开发的文心一言,不仅作为一种智能写作助手,其最大的价值在于能够帮助人们快速生成高质量的文章。在日常工作学习中,人们不可能一直保持高度的创造力和灵感,但是有时候又需要快速地撰写一些高质量的文章来满足工作或学习需要。此时,文心一言就能够大大地提高写作效率,帮助人们快速完成任务。

二级市场,Wind人工智能指数近2023年前3个月就累计上涨53.7%,虽然下半年震荡回调,年内累计涨幅仍达到30%左右。鸿博股份实现低点10倍涨幅,剑桥科技最高涨6.7倍,昆仑万维三六零科大讯飞等多股迎来大涨。

2023年似乎所有的机构都在ALL IN大模型,都在关注人工智能产业相关的投资布局。

图片

纵观2023年,远不止文中提到的十大事件,如果要总结,我相信每一位投资人给出的答案都不同。但唯一不变的是,每一位投资人都切身体会了什么是真正的寒冬。

但其实私募股权市场本来就是一个强周期的行业,变革是不可避免的。俗话说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