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class=黄奇帆自述:刚来重庆,我为什么要主张“炮制”地产集团?">

黄奇帆

面对一个负债400多亿元,近乎「财政破产」的直辖市,如果你是直接领导,你会采取什么样的破局措施?一边急着用钱,另一边却因为社会信用差,借钱都借不到,这种「没有鸡也没有蛋」的僵局怎么才能打破?

此前,我们曾和大家分享黄奇帆上任重庆市副市长时遇到的一系列难题,包括烂尾楼高息贷企业改革等等,他的底层逻辑是重组,优化配置资源,创新体制机制。

今天,我们继续分享他上任之初解决重庆财政难题的过程。他的思路不仅对当下一些债务沉重的地方政府有借鉴意义,困境中的普通人也能从中得到启发——拿到一手烂牌时,厘清自己的核心优势,是留在牌桌上的首要条件。

来源:摘编自《重组与突破》

作者:黄奇帆

一 山城搞建设真是难上加难

重庆虽然是直辖市,但规模却相当于一个中等省,辖区面积8.24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3300万,下辖40个区县(2011年调整为38个)。

在重庆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要比京津沪复杂得多。

作为全国闻名的山城江城,重庆90%的面积是大山大水,剩下不多的土地也被切割成一块块坪或坝式的「鸡窝地」。

在如此地形地貌条件下推进城镇化,如果规划建设搞得好,那么万山丛中镶嵌颗颗明珠,星罗棋布,美轮美奂,将是罕见的珠联璧合的城市组团景观,但由于大山大水的阻隔,相应的局限和建设难度也更大。

比如酉阳县就饱受大山围困,城区缩在山旮旯里动弹不得,从晚清到改革开放前的100多年里,酉阳县基本没有大的发展,城区面积一直都只有6平方公里左右。直到酉阳花了28亿元挖通穿山隧道架桥修路,才拉开了县城空间,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黔江万州以及许多区县,甚至包括重庆主城,都是如此。

21世纪初,主城建成区只有200多平方公里,还被「两江四山」分割成几大组团,发展极度受限,从市委市政府所在的上清寺向北走五六公里,就是一派城乡接合部景观。

城市发展慢,不是重庆人不努力,而是建设成本太高了。

例如,建设一个工业开发区,东中部平原城市搞完征地拆迁,土地基本就是一块平地。重庆搞完了征地动迁,土地往往是一片低山浅丘,还得花上一两年时间,用掉几千吨炸药,削山填沟,挖上几千万土石方。

在我记忆里,近10年,重庆每年都用掉几万吨炸药,多的年份能达到8万吨。以重庆钢铁环保搬迁项目为例,定在长寿区的5平方公里新厂址高低不平,最后只能分成几个台地来开发,就这样也用了2万吨炸药。

二「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困惑

建设成本这么高,钱从哪里来?

靠财政?我到重庆的第一天,就在机场碰上了时任财政部部长。他跟我说:「祝贺你到重庆去,但你要当心哦,重庆财政可是一个‘破产财政’!」

的确,当年重庆财政相当困难,地方财政收入只有100多亿元,政府负债却高达400多亿元,3年不吃不喝才能把债还完,哪有余力投资城市建设。

靠银行融资?当年重庆贷款余额1600多亿元,坏账就有500多亿元。企业也好,政府也罢,信用都很差,从银行已经借不到钱了。

由此造成的结果是,到2001年,重庆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处处欠账。

高速公路只有一条成渝高速和十几公里的机场路,而高等级公路欠账更多,要想实现预定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目标,至少需要再建3000公里高速公路和八九千公里高等级公路。

自来水供应和污水垃圾处理也很糟糕。 在全国40多个主要城市里,重庆自来水水质排名长期倒数,城市污水处理率不到2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10%,垃圾乱堆乱放,污水直接排入长江,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污水治理也是一大笔开支。

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前提和基础,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必须先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周期予以推进。

但一方面,重庆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大,急着花钱;另一方面,重庆财政弱信用差,想借钱却借不到。

怎么办?在国外,通行做法是政府发行市政债券,也有推行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

但当时,我国发行市政债券的口子是封死的。靠PPP的市场化方式引入社会资金是否可行呢?

在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城镇化工业化初期,特别是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市场信号薄弱的中国内陆地区,也很难吸引到外资和外地民间资本。在引资方面,重庆做过不少尝试,但都不太成功。

以高速公路为例,2000年前后,上海征地拆迁成本非常高,但修建一公里高速公路的投资也不过三四千万元。

在重庆,如果修建100公里高速公路,其中至少有60公里的隧道和桥梁,每公里的投资在8000万元左右,是上海的两倍多。由于经济落后,高速公路建好了,车流量却不行,很长时间都难以回本。这样的买卖,显然没有民营企业愿意干。所以,年年招商,年年落空。其他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也大致如此。

在投入产出不平衡的时候,市场信号很难发挥作用,追求利润的民间资本是不可能无偿做善事的。

重庆要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必须基础设施先行,拿出钱来搞建设。但城市环境差,产业薄弱,政府囊中羞涩,社会融资信用也糟糕。这就陷入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困惑性循环。

出路在哪里?我认为,只有转变重大基础设施过于依靠政府直接投资的模式,组建政府投融资平台,通过市场化方式融资,率先加大投入,从而顺利度过市场「不应期」,才能最终带动社会力量投入。

这就是2002年我在重庆启动组建「八大投」的初始动因。

三地产集团盘活土地资源

1. 创建地产集团

在「八大投」中,地产集团是比较特殊的一个。它主要承担土地储备职能,但又与一般的土地储备中心不同,具有其自身的特色。

我刚来重庆不久,市委主要领导就对我说:「重庆的土地管理没有到位,这件事你抓一抓。」

当时,重庆90%以上的土地是协议转让的,有时一次就转让上万亩。土地出让规模不小,但由于没有经过招拍挂,资产价值难以体现。

2001年,全市土地出让金收入仅3亿元,对城市建设的支持力度很弱,而城投公司修路架桥一年还要借10亿元。大量土地囤积在私人手里,政府不仅享受不到土地增值收益,在盖宿舍修人大与政协的办公楼时,还要向开发商买地。

而且,五六年前开发商向当地政府出价每亩六七万元买到的地,现在政府想要买回来,出价到每亩七八十万元,开发商都不肯卖。 这种奇怪的现象当然要改变。

当时,国家已经有明确精神,土地一级市场要掌握在政府手里,要求地方政府建立土地储备制度。结合落实中央精神和市委主要领导指示,我开始筹备组建地产集团,作为市政府土地储备的功能性平台。

这样做有三个好处:一是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和市委要求;二是使政府把在城镇化进程中增值潜力巨大的土地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有利于保障未来发展用地需求和增加政府财源;三是可以防止各类腐败现象发生。

2. 地产集团三大功能

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支持下,2002年底,重庆市政府开始「炮制」地产集团。

2003年2月初的一个周末,在五洲大酒店,刚刚卸任的市国土房管局局长坐在了我对面。该同志熟悉业务,实践经验丰富,我和书记市长商量以后,任命他为即将成立的地产集团董事长。

2月28日,地产集团挂牌成立。国土房管局下属的土地储备中心和土地整理中心并入地产集团,出于预防腐败的考虑,土地交易中心还留在国土房管局。

地产集团主要承担三项功能。

一是开展土地储备。

二是进行土地整理,就是通常所说的耕地占补平衡。从成立到2010年底,它复垦了约10万亩耕地。

三是发挥融资功能,承担城市基础设施和一些公益性社会文化设施的投资建设责任。

作为一种有意识的制度安排,重庆市地产集团没有房地产开发功能,目的是防止国有投资集团炒房炒地皮,与民争利。

3. 启动资金从何而来

实现地产集团的三大功能,关键是要靠盘活土地,管好用好土地增值收益。其中,通过储备地向银行抵押贷款,拿到征地动迁的启动资金是基本前提。

以前,银行对土地储备整治管理比较宽松,凭一张政府批文就能向银行融资。地产集团成立半年后,即2003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规定银行贷款必须有抵押物,原来的政府批文不管用了。

地产集团开展土地储备,必须向银行贷款,可现在仅有政府的土地储备批文,批文不能作为抵押物了,怎么办?

我们设计了一个土地储备证,提供给地产集团,用作抵押物向银行贷款,过渡了一年。

在这一年里,重庆加快土地整治,储备了2万多亩土地,并办齐了土地使用权证。此后,每年有进有出,实现了良性循环,地产集团始终保持手上有2万多亩土地权证,从根本上解决了银行抵押的问题。

这一招,全国很少有人干,一般都是零打碎敲,整治一小块卖一小块。而我们则是整体规划成片整治周转配资,通过这样的制度创新,重庆的土地储备达到了足以调节土地市场的规模,进而可以对房地产市场调控发挥作用。

4. 收到了三重功效

借助地产集团这个平台,重庆逐步建立完善了土地储备制度,并发挥出三个独特作用。

一是调控土地市场。

通过「一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制度安排,重庆市政府掌握了主城近一半的可建设用地。在某地区地价过快上涨时,政府就可以多拿出几块土地进行拍卖,从而平抑地价。政府通过调整供地规模和节奏,稳定土地市场。由于地价连着房价,这一举措成了重庆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撒手锏」。

二是规范土地出让,防止腐败。

土地批租环节极易发生腐败。原来,重庆的土地审批方式是市国土房管局批指标,拥有土地所有权或管理权的区县乡镇以及企业,都有权卖地。它们和开发商私下谈好了价格,就向国土房管局报批。

国土房管局如果不批,就会被指责「官僚主义」;如果批了,则往往掉入陷阱,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成立地产集团后,土地储备做到了「三权分离」:

土地出让权集中到地产集团,区县政府一般国企基层单位无权卖地,还要配合地产集团征地动迁,它们没了决策权,房地产商不能寻租,就无法滋生腐败;

国土房管局只是宏观管理,不能全权处置具体地块,也不能腐败;

地产集团虽然掌握土地,但土地出让收入要与市区县两级政府分成,区县会监督,国土房管局会管理,它也不敢腐败。

通过这样的制度设计,重庆土地出让环节干净了很多。

三是充当为民办事的战略后备军。

建立和规范土地储备,可以有效弥补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资金缺口。

首先,借助储备土地的信用功能,可以向银行融资,「以时间换空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其次,土地储备的重点就是提前量,资产价值会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随着城市发展而大幅提升,这笔巨大的财富增值控制在政府手中,政府就可将其用于修建老百姓急需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

一起聊聊:

你怎么看重庆的土地储备制度?

面临类似的工作困境时,你是如何破局的?

欢迎留言,谈谈你的经历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