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年初的时候,一篇名为《工作4年,我的收入被父母退休金倒挂》的帖子在全网疯狂转发。

当时的争议,比较严重。

年轻人,尤其是刚参加工作不久的职场小白,对养老金制度的不满比较大。

情绪的爆发点很简单,年轻人认为:不干活的比干活的拿的还多,非常不合理。

最重要的是,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觉得:在如今高强度低收益的工作环境下,在延迟退休已成大势所趋的情况下,能不能顺利拿到养老金,养老金够不够花都要打上问号。

那么,为什么要给别人做嫁衣裳呢?

我记得这个社会话题,最终演变成了“攻略贴”,很多网友现身说法,分享着“如何把社保折现”实操技巧。

图片

年轻人的担心,并不是杞人忧天。

1994年世界银行在《防止老龄危机——保护老年人及促进增长的政策》中首次提出养老金三大支柱模式,这也是目前世界各国建立的养老金体系的标准模板。

所谓的三大支柱:

政府——基本养老保险,政府企业个人共同缴纳;

企业——企业年金,优质企业的福利,企业个人共同缴纳;

个人——商业养老保险,个人全盘缴纳。

政府保证下限,企业和个人保证上限。

也就是说,在理想的状态下,政府企业个人共同构建养老金的蓄水池,才能保证老年生活的有一个不错的质量。

但是长期以来,咱们这边三大支柱的建设,一直处于偏科严重的状态:第一支柱承担了太多;第二支柱缺失严重,只有大型国央企500强民企才会提供年金保障;而第三支柱几乎隐形。

而“偏科”造成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除了极少数阶层,大部分人的养老金是处在一个勉强够花的状态。

虽然最近几年,养老金这个大池子可以做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但是往远了看,还是不太乐观。

为什么呢?

因为现在能交钱的,基本见顶。(联想一下这两年的就业形势,下滑的可能性也不小)。

未来潜在交钱的主儿,越来越少。(出生人口下滑)

反观领钱的,却越来越多。(1962~1973年婴儿潮出生的人,陆续进入退休年龄)。

这两个负面因素一叠加,情况可想而知。

去年开始大力推广的“个人养老金账户”,相信很多朋友都有印象。

在这样一个节点上,出现这样一个新生事物,原因显而易见……

“养老金困境”对所有老龄化严重的经济体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我们的邻国,韩国和日本对此特别有发言权。

今年年初韩国方面有一条新闻:韩国国民年金基金(NPS)预计将从2041年开始出现赤字,到2055年将完全耗尽。

图片

这也导致韩国的老年人和年轻人都不幸福——年轻人压力山大,老年人退而不休。

图片

图片

如何更好地解决养老问题,尽可能地惠及更多群体,是大多数经济体都要认真考虑,谨慎决策的大难题。

在人口基数缴存规模都基本定型的情况下,要想保证养老金池子可以细水长流,只有两条路可走:

1补齐三大支柱短板,不搞瘸腿走路。

2寻求更高收益的运转模式。

香港作为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一员,在这方面就显得很有经验,三大支柱完全成型,虽然略有瑕疵,但整体运转良好。

而我们下一步,很可能就要“摸着香港过河”,来解决自身难题。

香港名义上是没有养老金制度的,但是香港居民确又冠绝亚洲——平均寿命85岁,老龄化程度令人咋舌。

去过香港的人也应该对香港的银发群体印象深刻,基本上除了那几个热门景点年轻人比较多意外,阿翁阿婆才是香港的底色。

香港是如何处理老年人的生存问题的呢?

主要靠三点:

第一部分是由高龄津贴(俗称“生果金”)和“综援” (类似内地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组成,资金由政府财政统一支出。比如从今年2月1号起,高龄津贴每个月有$1,570。

对于在广东和福建生活的香港居民,香港社会福利署还分别推出了“广东计划”和“福建计划”,为他们提供现金援助,每年大概5万元左右。

第二点,就是香港的“强制性公积金”,相当于内地社保,但是是由企业和个人承担。

香港的强积金从2000年起开始实行,简单说来就是雇主出薪水5%个人出5%,存入个人户头中,由指定有资质的投资公司来打理,累积到65岁时,一次性支取本利。

图片

有一说一,香港强积金的比例不是很高,如果仅靠本金来维持生活,那一半香港人都得饿死。

但是好就好在,香港的金融优势太过明显,投资公司稍微一打理,收益就会非常可观。

比如,2017年强积金的净回报率就高达22.3%。

香港这波“靠山吃山”,玩得非常溜。

第三“支柱”是“个人储蓄及家庭资助”。

香港市场上有丰富的养老投资理财产品,在职人士拥有多种选择为自己的养老投资。

香港作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 投资产品开发得尤其充分,保险类投资产品的选择也比内地多, 对于高净值人士和投资者来说不仅保障性高,回报也比较可观。

2017年,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播出,让很多人见识到高端圈子的林林总总。

剧中高频出现的一个名词叫做——信托基金,无论高育良还是祁同伟,都不约而同地给自己的伴侣或后代准备了这么一手。

图片

原因无他——收益高,回报稳健。

这几年,内地赴港办理相关养老产品的高净值群体越来越大,大体上也是看中了香港这方面产业的独到优势——

就是能赚钱。

其实静下心来想想,年轻人放弃社保注重眼前,并不是对人生失去信心,而是对现有规则的悲观。

放弃社保,反应的不是当代年轻人的洒脱,而是严重的焦虑。

如何缓解这种焦虑,是社会企业以及规则制定者都要好好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