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1月8日,中朝联军解放汉城,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在志愿军的猛攻下,联合军退至三八线以南平泽、安城一带。

就在很多志愿军将领认为,应该乘胜追击,解放朝鲜半岛全境时,总指挥彭德怀却下令停止追击,原地休整。

军令如山,可苏联驻朝鲜大使兼人民军顾问拉佐瓦耶夫却不赞同彭德怀的做法,他气势汹汹的冲进指挥部,还对彭德怀破口大骂。

军中意见不合,也是常有的事情,但由于当时局势复杂,苏联和美国也已经介入战争,作为总指挥,不得不考虑战场上的变数。

面对拉佐瓦耶夫的怒火,彭德怀原本打算向他解释其中缘由,可固执的拉佐瓦耶夫不肯听劝,还转头便向斯大林告了状。

图片

战场分歧

朝鲜战争爆发之后,苏联原本是不愿参战的,甚至不愿出兵援助。

在朝鲜向苏联寻求帮助时,苏联却让朝鲜向中国求援。

不过战争开始之后,苏联还是派遣了不少空军来支援朝鲜战场,身为苏联驻朝鲜大使,拉佐瓦耶夫同时被委以重任,配合志愿军行动。

拉佐瓦耶夫曾经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此时是苏联的集团军司令,也是朝鲜人民军的总顾问。

图片

在朝鲜问题上,苏联带着一定的优越感,在当时的世界,能和美国公开叫板并且组成敌对阵营的国家少之又少。

苏联担心引火烧身,但又怕朝鲜趁机摆脱其控制。

拉佐瓦耶夫进入朝鲜之后,一直干预朝鲜的军事部署。

第三次战役之后,中朝部队歼灭敌军19800多人,还成功将联合军赶到了三八线以南。可在胜果面前,彭德怀非但不高兴,还显得有些担忧。

图片

在一个月前,联合军的将领换成了李奇微,相比麦克阿瑟,李奇微更加谨慎,也更加难以对付。

汉城的解放是一个标志性的胜利,在此之前,汉城被日寇践踏,后又陷入战火长达几十年。志愿军的胜利来之不易。

但在解放汉城的途中,彭德怀发现了一个天大的问题。

以往交手的韩伪军和联合军,虽然态度懒散,但有武器的加持,也不会这么快就落败。

志愿军攻入汉城之后,联合军的态度,更像是做戏。

图片

第三次战役的胜利,来的太过简单,这让人不得不怀疑,攻下汉城实则是敌人的一个阴谋。于是彭德怀派出侦查部队暗中调查。

果不其然,侦查部队在调查之后发现,联合军在乌山设防,目的就是想用“解放汉城”这颗胜果冲昏志愿军的头脑,好在志愿军乘胜追击时,给予痛击。

好在身经百战的彭德怀,早已经识破敌人的毒计。

汉城解放之后,彭德怀立即召开大会,宣布暂时停止进攻,原地修整。

会议中,也有不少将领对彭德怀的决定表示不解,但彭德怀在会议中指出,由于前期太过顺利,导致志愿军存在轻敌现象,而这种现象是致命的。

图片

而李奇微到达朝鲜之后,首先要做的也是“立军威”。

大规模撤退,只是为了诱我军深入,然后进行围歼。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最为严重,也是最为紧迫的问题,那就是志愿军的现实状况。如果贸然进攻,后续补给跟不上,志愿军将面临很大困境。

由于前期准备仓促,很多志愿军甚至是穿着单衣进入朝鲜的。

当时正值冬天,战场冰天雪地,穿着单衣的志愿军,很快就被冻伤。

图片

前两次战役的胜利,让整个战线绵延200多公里,牺牲的志愿军数以万计,存活下来的,则要面临战火和天气,以及疾病的三重考验。

没有新鲜的食物,志愿军的身体很难支撑,恶劣的生存环境,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大幅度下降,原地休整,是最好的选择。

然而这一切,拉佐瓦耶夫是看不到的,他并非身经百战的猛将,贸然进攻的风险,他没有看到,他只看到一退再退的联合军,和放弃追击的志愿军。

图片

背后真相

汉城战役之后,拉佐瓦耶夫愤怒的质问彭德怀:“你为什么停止追击?美军已经损失惨重,如果我们乘胜追击,他们指挥败得更惨!”

“我军已经很疲劳,有没有制空权,后方供应不上去。敌人是摩托化,我军是两条腿,怎么追得上敌人?如果再把敌人压缩到东南角,敌人集中了,又有洛东江阻隔,更不利于我军歼灭敌人!”

彭德怀耐心地向拉佐瓦耶夫解释原因,但拉佐瓦耶夫拒不接受,认为彭德怀是在狡辩。

图片

他还试图劝说彭德怀出兵:“歼灭不了敌人,多占领一些地方也是好的!”

“我完全不同意你的意见,我要对人民负责,如果错了,我负全部责任!”彭德怀坚定地拒绝了拉佐瓦耶夫的请求。

两人争吵不休,彭德怀见拉佐瓦耶夫态度强硬,也不再解释。

拉佐瓦耶夫恼羞成怒,临走时还放下狠话:“我要马上发电报向斯大林告你,!要撤职查办你!”

面对拉佐瓦耶夫的无理取闹,彭德怀也怒火中烧,毫不客气地回应道:“我无所谓,随你的便!”

图片

两人不欢而散,当天,远在苏联的斯大林收到了拉佐瓦耶夫的报告,是一封斥责彭德怀的“告状信”。

可令拉佐瓦耶夫没想到的是,斯大林在收到报告之后,反而一纸调令将他调回了国,还撤销了他所有的职务。

拉佐瓦耶夫怎么都想不明白,为什么仗还没打完,主将鸣金收兵,自己提出质疑,反倒被撤职查办。

事实上,从一开始,彭德怀就将朝鲜战场的情况告知了毛主席,毛主席也赞同他的做法,认为李奇微势必会搞大动作。

图片

苏联虽然没有直接介入战争,但斯大林对战场的情况,也非常了解。

他非常清楚,苏联没有资格干涉中国的军事部署,更何况彭德怀的眼光一向长远。

第三次战役结束之后,彭德怀一直派人秘密监视敌人的行动。

而侦查结果也证明,志愿军不追击是对的,李奇微放弃汉城,早已经在洛东江一带设伏。

彭德怀按兵不动,十几天后,李奇微按捺不住,向志愿军发起进攻,此次进攻人数多达23万,美军第1军、第9军、第10军全部出动,韩伪军第1军团、第3军团也紧跟其后。

图片

志愿军原地休整了半个月之后,迎来了第四次战役。

不得不说,李奇微是个令人头疼的对手,在军队数量、辎重相差非常大的情况下,志愿军牺牲巨大,才勉强地挡住了联合军的进攻。

如果没有这半个月的修整,志愿军的情况将更加糟糕。

乘胜追击的结果,或许会导致全军覆没,联合军再次越过三八线,占领北朝鲜。

李奇微观察入微,他清楚的看到,志愿军的软肋在后援补给上,在之后的战争中,李奇微就曾利用这一点,中伤过很多次志愿军。

图片

来之不易的胜利

1951年2月11日,志愿军向联合军发起反击。

16日,彭德怀再次下令,要求全线北撤,转入运动防御,目的是要为后援部队争取时间。

志愿军的后勤问题严重,只能采取几大梯队轮番作战的方针。

但即便是如此,依旧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李奇微趁势发起新一轮攻击,名为“撕裂者行动”,想要重新夺取汉城,越过三八线。因为美军的狡诈,导致汉城真正的“解放”,又向后推移。

图片

3月初,在李奇微的指挥下,联合军、韩伪军迅速向三八线推进,并且对汉城进行了地毯式炮轰,在联合军的猛烈攻势下,汉城易主。

但很快志愿军迎难而上,拼死夺回了汉城,之后的半个月内,志愿军和联合军进行了生死搏斗,汉城也反复易主。

惨烈的第四次战役,暴露了越来越多的问题,整个战线暴露,志愿军的安全岌岌可危,没有制空权,后勤不足,战士们患夜盲症,就连彭德怀都因为操劳过度而旧伤复发。

图片

但就像他所说:“朝鲜战争能速胜则速胜,不能速胜则缓胜,不要急于求成。”

在情况不占优势的条件下,彭德怀选择后撤,联合军再一次越过三八线,但战争远远还没有结束。

4月22日,第五次战役打响,联合军依旧很猛,但李奇微很快发现,即便他向战场上投放至以往5倍的炸弹,也仍旧抵挡不了志愿军的攻势,总有人前赴后继,将他们赶走。

图片

多年之后,李奇微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说:中国志愿军是凶残也最文明的敌人,冲锋号响起,几乎所有人都像不怕死的超人一样,不管前方炮火夺目猛烈,志愿军都没有退缩,而是用血肉之躯挡住炮火,在一片硝烟中,用自己的生命开辟出通往胜利的道路。

他低估了志愿军,因为志愿军不怕死的精神,让美军心惊胆寒,最终导致了失败。

1953年7月27日,中、朝、美在板门店签署停战协定。

自此,血流漂杵,牺牲无数的惨烈战争以帝国主义的失败为结果,落下帷幕。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