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在广大农村,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和乡村振兴艺术乡建密不可分。在这方面,民间文艺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民间文艺是人类在与自然共生共存中创造的,反映人们生产生活和审美追求的文学与艺术,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包括民间文学民间工艺民间表演民间习俗等等。在乡村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中华文化培根固源为中华民族塑魂铸魂为新时代文化振兴赋予强大的能量。中国的乡建艺术异彩纷呈别具一格,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千百年来无数能工巧匠和普通民众的聪明才智。北方的四合院,黄土高原上的窑洞,皖南的徽居,福建的土楼,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的吊脚楼等,都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物产,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不仅具有审美价值,更重要的是具有民族的精神价值,反映着我们民族特有的文化风度精神气质。古村落的选址布局空间组合营造技艺装饰装修等无不透射出浓郁的人本追求人文精神。

艺术乡建通过弘扬依然保留在乡村的优秀传统文化,满足村民和外来游客的审美追求。艺术乡建既包括有形的建设,即“塑形”,如整体规划个体建设室内室外装饰,还要包括无形的建设,即“塑魂”,建设一个有乡土味道有文化灵魂有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

在“塑形”方面,民间工艺如农民画剪纸雕刻等可以发挥主力军作用。主题好形式美是农民画的两大特点,既可以创作农民画工艺品农民画纺织品农民画纪念品等系列农民画文创产品,还可以用于乡村美化。例如有“中国十大画乡”之美誉的浙江省衢州市余东村,村里的农民画家“白天扛锄头,晚上提笔头”,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创作,形成了当地一道特别的风景,走出了一条从“一幅画”到实现物质富裕精神富有“双丰收”的艺术振兴乡村之路。

在“塑魂”方面,民间文学有独到的优势。以民间歌谣为例。民间歌谣历史悠久,是生产和生活的艺术描述和口头记录。民间歌谣好学易唱通俗易懂老少皆宜,往往用最简单的语言揭示最深刻的道理,鲜明直接地表现人们的精神向往自我追求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普通民众的气质审美想象力创造力和聪明智慧,充分彰显在其中。民间歌谣中的劳动歌情歌儿歌至今在广大乡村备受喜爱,在潜移默化中起到了慰藉心灵活跃生活传播知识教育后代凝聚人心的作用。

艺术乡建成功与否,关键要看优质文化资源能否与村庄村民融为一体。村民与村落是一个整体,是当地文化的创造者承载者,只有他们才能真正持久地保护其特有的民俗信仰技艺人文环境等文化遗产,也只有他们才能真正理解这些文化遗产的意义与价值。艺术家专家学者作为艺术乡建重要的一方,要把新的艺术和理念植入乡村植入农民的生产生活,但要注意,必须与传统的乡村生活相结合,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避免出现与乡村整体景观不协调千篇一律可持续性不强等问题。因此,艺术乡建必须体现一个“乡”字,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真正感受乡土风物之美民艺之美。

艺术乡建既要“塑形”,更要“塑魂”,同时,还要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样化利益需求,促进共同富裕。这个共同富裕既是村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也是城乡的共同富裕。

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推动产业发展,没有产业就留不住人,乡村振兴就是空话。产业兴旺是根,文化传承是魂,生态宜居是基,人丁兴旺是本,这里的产业,也包括文旅产业。艺术乡建应在深入发掘自然景观与文化基因的基础上,培育特色文化产业。数据显示,我国73%以上的非遗项目保存在乡村,比如剪纸泥塑。如今全国各地已设立非遗工坊2500余家,其中1400余家设立在脱贫县,这些非遗工坊,在带动当地农民就业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山东省费县朱田镇崔家沟村的“费县手绣”非遗工坊,面向脱贫户残疾人老年人妇女等特殊群体,推行“培养+传承”模式,采取“固定+灵活”就业方式,送货到户工资日结,带动500余人实现就业创业,人均年增收2万~3万元,为促进当地群众致富手绣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

近年来的社会实践证明,艺术乡建可以有效助推农村环境美村民心灵美,进而实现农民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城乡共同发展。我们相信,随着艺术乡建进一步开展,会有越来越多的民间文化和非遗项目被挖掘出来弘扬起来传承下去,让传统工艺再次回归生活,让传统文化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