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ner被逼疯的打工人,是一个寓言

文|西坡

两天时间,连锁咖啡品牌Manner,连续发生三次咖啡师和顾客之间的冲突。我仔细看了其中一起冲突的前因后果完整视频,是一个男咖啡师和一个女顾客,从视频中来看,我认为咖啡师没有任何问题。女顾客催得急,男咖啡师反复解释,前边有单子要先做,主动提供退单选项,但是女顾客不依不饶,又要报警又要投诉,男咖啡师最终情绪崩溃。而男咖啡师的“错”仅仅在于,顾客的预期排队时间是八分钟,实际等了十分钟,这也很可能不是咖啡师的责任,而是系统的责任,而任何一个正常的消费者都可以接受这点误差。

在这起冲突中,咖啡师没有任何问题。我看完视频的第一时间,就跟朋友说:“这个女的活该啊,店员没毛病,发火骂人打人都没毛病。”我现在依然是这个观点,另外两起冲突,我没有看前因后果,所以不发表观点。但就这一起而言,我要强调的是,一个劳动者在高强度劳动之中,还要遭受如此刁难,那么情绪崩溃是一种正常现象。这就是人,这才是人。换句话说,如果这个咖啡师在这种情况下还不崩溃,那不一定代表他内心强大、职业素养高超,而很可能是这份工作对他的规训完全入脑入心,已经使他失去了人对于公平与尊严的最起码的感受。

发疯权是人之为人最后的底线,还远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小时候在农村,吵架打架就像一种另类的节日,拉架的人其实也是一种观众。小时候我不是很理解,明明就是一些鸡毛蒜皮陈芝麻烂谷子,有必要吗?后来回想,这其实是传统社会的一种压力释放渠道。此外,传统社会还提供婚丧嫁娶、各种节日等一整套仪式,该哭哭该笑笑,都是用来动态调节人的内心波动的,不使一种毒素过分长久地积压。

我没有说传统社会有多好,毕竟它早已是自身难保的泥菩萨了,我是说,我们可以从传统社会的运行中发现,人不是机器,不是螺丝,人就是有天然的内在不稳定成分存在的,不稳定才是人。要是一个人像机器人一样永远没故障没脾气,你不会觉得跟他生活在一起有多么幸福,只会觉得恐怖。

而在我们进入城市,进入现代社会、工商业社会、数字社会的过程中,人的身上效率的一面、可计量、可被利用的一面得到了充分乃至过分的开掘。而人身上不可计量、不可穿透、不可交换的一面,总是被无视、被践踏。

现在的年轻人找对象,要求对方提供情绪价值,仔细想想会发现这是一个很恐怖的事情。每个人都有情绪,大多数人的情绪都在合理空间波动,什么叫情绪价值,就是压抑你本来会有的正常情绪,来无条件满足对方的要求。任何不合常理的退让,显然都会要求一种不合常理的回报。当双方拿情绪价值互相交换的时候,就是要求不把对方也不把自己当人了。

平台经济最坏的一点就是,一切都暴露在监控之内,摄像头、手机、算法、软件,劳动者的一举一动全在阳光下。傻子觉得这是好事,一切透明嘛,然而人在本质上就是不透明的,每个人心里都有沟沟坎坎,有幻想有意淫,有孩子在笑有疯子在吼。拿X光把人日日夜夜无死角照射,真正可怕的畸变才会发生。

打工人不知道这些,或者说,知道也没什么选择。平台更不在乎这些,你不干有的是人干。但结果就是,我们已经越来越不知道人之为人意味着什么了。

我发现,颇有一些高级打工人,在服务自己的老板和客户的时候,无条件自己的人格、尊严与时间,然后在消费的时候,从低级打工人那里拿回自己失去的那些。服务别人的时候自己有多么卑微,被别人服务的时候就有多么傲慢、歇斯底里。这是一种情绪价值的体外循环。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外卖员、咖啡师,就在这个链条的最底端。

从这个意义上,机器人确实替代不了打工人。就像那位女顾客一样,她要的真的是咖啡吗,不,她要的是通过区区一份咖啡就可以拿捏一个活生生的人的那种权力感。至于她为什么需要这么一个东西,那是另外一个东西。但我纯属主观的感受是,需要找个比自己更弱的人来欺负的人,好像越来越多了。只要这种需求存在,自然就会衍生出各种各样的商业形态。

Manner被逼疯的打工人,发生在人工智能来临的前夜,在我看来是一个寓言。它提醒我们思考,人是什么,人可以是什么,人应该是什么。我们真的愿意隔着一个柜台,或者隔着一个屏幕,就把对方当成一个玩偶来操纵吗?如果愿意,我们的愿望会成真的。

也就是说,人把自己切成两半,一半是主人,一半是奴仆,一半是上帝,一半是物品,一半是施虐狂,一半是受虐狂。然后许许多多的“半人”,互相配对,完成这个经济和情绪价值的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