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一线城市,悬了?

产业转型需要遵循客观规律,一步一个脚印,急不得慌不得。

撰文丨熊志

广州,似乎越来越不“一线”了。

近些年来,广州要掉出一线城市的论调,屡屡引发热议。一个标志性的信号是,自从经济总量被深圳超越之后,广州对标讨论的对象,从深圳变成了二线城市重庆。

2023年,广州GDP同比增长4.6%,增速在一线城市中垫底。今年一季度,同比增长3.6%,增速在经济十强城市中垫底,同时GDP总量被重庆反超,错失“第四城”的位置,这似乎成了广州跌出一线城市的有力证据。

更糟糕的是,今年前五月,重庆的汽车产量反超广州,成为汽车产量“第一城”,而这一头衔广州曾连续蝉联了多年。

多项指标踩刹车,广州一线城市地位真的不保了吗?

01

广州,这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商都,自古以来就是南方重要的商业中心,华南门户枢纽。一线城市的头衔不是自己封的,是在近现代波澜壮阔的开放浪潮中,一步步稳扎稳打、辛勤耕耘所得,是历史深厚底蕴与时代机遇交织碰撞的。

所以,对很多老广州人来说,他们对广州排名的上升或者下降并不感冒。毕竟,掉出一线城市的危言喊了这么多年,广州的综合和实力始终稳固如山,它的家底就摆在那里。

不过,广州发展变慢,相对于强二线城市的优势在削弱,一些经济指标甚至二线化,这确实是正在发生的事实。

2023年,除了GDP增速不佳之外,其他几项数据也出现了明显下滑。比如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只有1.4%;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只有0.1%。

今年1至5月,广州出口累计2513.2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9.5%。对一个外贸重镇来说,这样下跌意味着什么,可想而知。

这个一线城市,悬了?

▲广州港南沙汽车码头(图/图虫创意)

短期数据失速,不排除有一些偶然性因素,不过拉长时间来看,广州的掉队趋势确实越来越严峻。

从1979年到2021年,深圳GDP年均增速20.7%,广州是7.7%。在深圳的猛烈追赶下,2016年广州被超越,北上广深变成北上深广。2018年,一路超车的重庆,也正式超越广州,夺下了GDP“第四城”的宝座。

这两年重庆和广州你追我赶,多次上演超越和反超的戏码,从和一线城市齐步走,到和二线城市卡位,让广州掉出一线城市的声浪越来越强大。

广州增速放缓,如以上数据显示的,主要还是工业增长乏力。最近重庆超越广州,拿下汽车产量“第一城”的头衔,就是一个缩影。

广州的三大支柱产业,分别是汽车制造、电子信息和石油化工,它们加起来贡献了广州工业总产值的一半。

但这两年,广州的三大产业后劲不足。

以汽车制造为例,广州是燃油车时代的王者,年产量多年保持在300万辆的水平,但向新能源汽车过度的过程中,明显出现了衔接不畅的问题。

一方面,燃油车的产业优势在削弱,如2024年以来,广汽丰田、广汽本田等燃油车企业裁员新闻频频上热搜。

另一方面,虽然有埃安、小鹏等品牌,但总体体量仍然不够大,完全比不上燃油车时代的产业规模。这种转型阵痛也拖累了广州的经济增长。

02

关于广州经济掉队的讨论中,一个常见的说法是,广州错过了互联网时代。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它并不能反映出广州变慢的真实全貌。

广州的问题,其实可以用一句话概括:“退二进三”(即退出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过于激进,未能妥善平衡新旧产业的更迭,导致产业转型的过程中出现断层与衔接不畅的现象。

广州属于传统的商贸重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引领了整个华南乃至全国的商业贸易,广交会的火爆就是一个标志。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广州当时这座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城市之一,开始参照发达国家的一些城市,重点发展第三产业。

比如1986年发布的《广州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提出,从1986年到本世纪末,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以外经外贸为导向,以科技、教育为依靠,以工农业为基础,以轻纺工业和第三产业为重点……

尽管在随后几年,不少人呼吁广州不能丢掉工业,但“退二进三”的基调基本没变,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开始进一步提速,产业重心向金融、房地产、商贸、物流、文创等领域转移。

这个一线城市,悬了?

▲广州中央商务区(图/图虫创意)

事实上,广州增速放缓,被深圳、重庆反超的这些年,是“退二进三”最迅猛的年份,期间广州规上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连续下滑,从2021年的27%,下滑到2021年的17.6%左右。

一般来说,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城市的产业重心,都会经历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过渡的阶段。但广州的“退二进三”步子迈得太大,导致第二产业掉得快,第三产业补得慢。

2023年,广州的工业增加值为7775.71亿元,而深圳高达1.3万亿元,重庆也高达1.17万亿元。而在经济贡献率方面,广州的规上工业增加值GDP占比,要比数字经济第一城杭州还要低不少。

有人可能要问,为什么上海的第三产业能发展起来?原因很简单,上海辐射的是整个长三角地区,它是城市群的绝对极核,绝对的资源配置枢纽,可以承接整个长三角的服务业需求。

但广州在大湾区远远达不到这样的“一超”地位,第三产业资源会被深圳、香港分流。

比如金融业,广州别说和金融中心香港比,和拥有深交所,以及招商银行、平安集团等众多金融机构的深圳比,也不在一个量级。

在房地产方面,虽然恒大早已暴雷,但当年它的总部在广州、深圳之间迁移,其实也能说明深圳对广州的资源虹吸效应。

总而言之,广州产业换挡的过程中,工业“出清”过快,留下来的部分如汽车制造,又面临在新能源时代掉队的问题,同时第三产业无法及时补位,导致产业增长“断电”,经济后劲不足。

03

广州工业占比的快速缩减,不仅是经济减速的重要原因,它也可以为互联网产业竞争力的不足提供一个解释。

很多人说广州是互联网产业的荒漠,这一说法其实并不成立,广州虽然没有诞生腾讯、阿里巴巴、字节跳动之类的互联网巨头,但它的头部企业并不算少。

《2022年中国互联网综合实力前百家企业》榜单显示,广州有9家互联网公司上榜,上榜数量排名全国第三,包括网易、三七文娱、唯品会、YY、虎牙等。

但是,互联网产业的深远价值,并非仅仅体现在头部企业的直接经济贡献上,而更在于其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也即服务实体经济,解决制造企业的一些数字化需求。

阿里巴巴所在的杭州,能成为数字经济第一城,就是一个直观案例。

所以,广州的互联网大企业不少,却总给人产业实力不强的感觉。因为制造业本身份额在持续下滑,而本土互联网产业和制造业的融合度低,形成了双向制约的困境。

一方面,制造业难以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实现智能化、高端化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互联网产业也因缺乏深厚的制造业基础支撑,难以培育出具有平台级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从而限制了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这个一线城市,悬了?

▲广州市天河区(图/图虫创意)

可能也正是意识到了问题所在,2022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从“第三产业为重点”到重提“制造业立市”,这是一个标志性的转变。

在不少人看来,第三产业相较于第二产业档次更高,一个一线城市如果到处都是工厂,这样的场景是很违和的,所以城市产业转型到后期,理应优先发展第三产业,使其更符合现代都市的定位。

这样的观点当然没错,但还是那句话:产业转型需要遵循客观规律,一步一个脚印,急不得慌不得。

如果工业部门被过快削弱,而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又未能及时填补空缺,就可能造成经济总量的下降和增长动力的不足。

正所谓“无工不富”。不仅是互联网产业,包括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也得以制造业为应用场景。就像深圳的科技创新活力背后,是产值高达万亿规模的庞大工业体系。

所以,处理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关系,这是广州重拾增长动力的关键。

这两年,“制造立市”的提法,在广州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一直延续下来,推动制造业比重稳步上升,成为重要的调整方向,从“退二”到“进二”,其实也是回归产业规律,把自己的优势找回来。

数据来看,广州的工业占比有所回升,2022年工业投资总量创历史新高,先进制造业也在快速发展。

转型总是会伴随着阵痛,广州本身又是三级财政,负担更重,要以一己之力帮助周边的兄弟城市发展,所以增长暂时放缓并不奇怪,没必要过分悲观或者唱衰。

至于掉出一线城市,短期内不太现实,城市竞争力毕竟不能只看GDP增长,它更涵盖了历史文化底蕴、战略地理位置等多维度因素。

只要核心优势与地位保持不变,广州即便面临挑战与调整,其一线城市的地位也会依然稳固,不会被轻易撼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