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预计在2035年将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
开始关注、参与养老行业,
大家对养老新模式的探索从未停止。
苏州几家养老院在2023年9月开始尝试“代际融合”:
年轻人通过累积养老服务时长,
兑换在养老院的住宿资格、抵扣房租,
00后和老人们同吃、同住。
天津90后小伙陈卓开了一家“网红养老院”,
带着平均年龄80岁以上的老人拍摄搞笑视频,
老人们在视频里大开死亡的玩笑。
在四川雅安,一帮成都90后、00后,
创办了一所“另类养老院”,
每天带着老人们拍时尚大片、唱K、玩泡泡枪。
一条对话了这些年轻人。
▲苏州市吴江区江陵,下班后回到养老机构的00后志愿者
我是巍千千,今年22岁,现在在一家事务所当会计。一次刷短视频的时候,看到可以以志愿服务来抵用房租住养老院,出于好奇就联系了养老院。
了解到“1个月服务时间满10个小时,每个月房租是300元”的情况后,我决定去养老院实地参观一下。
▲养老机构为志愿者们提供的住宿环境
刚开始我还是挺有疑问和顾虑的,我自己在外面租房子最便宜也要1400块一个月,它这里只要300块钱。
通过面试后,养老院给我发了入住合同,我就搬了进来,住在这里我交到了很多朋友。
其实我主要的时间还是在本职工作上,养老院的活动放在周六、周天。周六的早上我有一个手机教学课,教老年人一些功能上的应用,比如设置闹铃,手电筒。
▲日常老人们都有非常丰富的活动、社交
日常我们会去写真室里帮爷爷奶奶打扮一下,拉他们一起参加“多巴胺”服装大赛;布衣坊里有一个老式的缝纫机,喜欢手工的奶奶在里面做些小东西……
我们规定服务时间是每个月10个小时,我经常超时长,但也不会去补签,因为慢慢地我们变成了彼此的朋友。
▲苏州市吴江区江陵,下班后回到养老机构的90后志愿者
我叫张雯雯,毕业到现在差不多有10年了,目前在吴江的一家教育机构做心理助教。我的专业是心理学,如果住到养老院,解决租房问题外,还能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帮助到老人。
我们和养老院实际上是一个合作的方式,是相互考核的。
▲团辅活动上,年轻人和老年人互动
我周六是需要上班的,在养老院的服务时间是周二和周日,会带一些心理讲座、团辅活动。
退休之后,老年人容易遇到焦虑、抑郁的情况,我会给到他们一些自我调试的建议。第一次进行活动的时候,我和老人之间是很陌生的,现在他们对我的接纳度更高了。因为每周都需要组织活动,还是会有些压力,有时会问问从事老年人服务的朋友的意见。
▲苏州市高新区通安,下班后回到养老机构的00后志愿者
我叫张瑾,今年6月份毕业,现在在养老院每个月服务20个小时,支付200元的租金就可以租住在这里。
工作日晚上下班回来之后,我会进行“一对一”的陪伴服务,周末主要是进行“一对多”的一个群体活动。
▲张瑾和老人一起健身
我们和老人们之间的陪伴其实是相互的。
我在老人们的身上学到了很多,像陈伯伯他以前是医生,他会把积累的医学知识、健身锻炼的小常识写成一本小册子,叮嘱我们多锻炼身体。
不少阿姨们在穿着打扮上还是会很精致,不同的衣服要配不同色系的丝巾,不会因为住养老院就穿得很邋遢。
其实住进养老院并不可怕,是另一种人生体验,生活在养老院,可能反而比一个人养老更容易找到自己的价值。
▲90后院长陈卓和老人们一起拍搞笑视频
我一开始是抱着记录的心态来给老人们拍摄搞笑短视频。
这些老人们年纪大了,希望能尽可能多留一些影像的资料,每天中午十二点左右,我会召集他们一起来拍视频,时间一般不超过15分钟。
▲余老师会用智能手机,爱玩手机游戏, “红了”之后,许多旧时的学生联系她,和她聊天
在这里的老人,抑郁和孤独的情绪非常普遍。
比如鲍勃这个老人,他在养老院算是非常年轻的,才62岁,他没有智能手机,对于短视频一开始是陌生的,后来他慢慢地就接受了,甚至开始感受到乐趣。
▲《生死簿》系列视频
有一次,我们拍《生死簿》系列,余老师拿一个笔把通讯录上死去的朋友们一一划掉,通讯录变成了一本生死簿。鲍勃突然加了一句词,他说,“我要把生死簿都给撕了”,这句话当时就让我震了一下,颇有点“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意思。
▲养老院的老人们,右为做运动的刘奶奶
我是1994年生的,半年前来到这家养老院。
我们这儿养老院的入住率能有90%以上,天津这座城市,有那种“哏儿”的气质,也就是乐观、豁达,连死亡都能当成段子讲,更是不太会忌讳住进养老院这种事。
▲老人们聊天、下棋的日常
短视频的第一个阶段,比如《生死簿》《化学逝验》之类,有一些我自己对于生命的思考。
后来走红网络的《人间清醒》系列,其实很多都是网络段子,比如“拒绝精神内耗,有事儿直接发疯”之类。
这些视频能在网络大火,我觉得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这些老人一反“规训”、“说教”的常态。
作为一个年轻人,和这些老人相处的过程仿佛照镜子,通过他们逐渐更加了解自己,不断找到的新的价值,就像我现在为这些老人们做的一样。
▲养老院内和00后一起互动的老人们
我们俩都是90后,开这家养老院之前,在海外分别攻读材料工程和博物馆研究专业。
2017年夏天 ,为了给爷爷找一所满意的养老机构,我们考察了多家养老机构,情况都很糟糕,我们第一次开始认真思考养老这件事。
▲一条采访养老院90后创始人佳林(左)、周航(右)
2018年初,我们正式把建一家养老院提上了日程,决定做一家“不一样”的养老院。
根据老人的行为习惯,我们重新设计了一套导视系统;老人房间的亚克力钥匙扣材质也是从耐久性和可覆盖使用周期综合考虑后投入使用的。
▲以水果来代替传统数字楼层的导视系统和院内亚克力钥匙扣
2018年12月,养老院试运营。第一位入住的是前县医院的护士罗婆婆,她特别喜欢笑,一度成为我们的“宣传大使”。
目前常住老人128位,年龄大概在75-90岁之间,可以自理的老人最低费用为每个月2400元。
▲第一位入住养老院的罗婆婆
和一般养老院内集体打拳、做老年操不同,我们这里的活动都由这两位00后负责。在她俩的带领下,老人们一个比一个会“赶时髦”,露营、拍OOTD、时尚大片、户外唱K、拍短视频变装……
婆婆们会审核我们拍的照片和视频,有没有把她们拍好看,在不在C位。我们希望让老年人和年轻人有更多的交流,把他们拉进我们社会的生活状态里面。
▲00后工作人员换装婆婆的衣服后,在露台上跳舞
我们提出“养老无龄感”的概念,是希望可以模糊年龄的界限。
社会上总默认老人就需要被处处照顾,很多养老院出于风险防控,也会处处管着他们,我们不希望刻意地强调他们是老人,过多干涉他们,90岁的老人,他愿意在我们院里种菜,我们也是说“去吧”。
目前,养老院仍存在多种困境。最大的隔阂是社会形象和薪资标准能够给到年轻人的回馈太少了,付出、回报不平等,很难形成正向循环。
未来我们希望能够建一个“养乐园”。老人的生活更多可能是在居家状态上完成,而不单是局限在养老院这个空间,把我们的理念、服务和连接的人群铺散开,照顾到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