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一民营企业“悬赏100万跨省征集公职人员违法犯罪线索”的告示在网上引发关注。1月29日,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从当事企业处获悉,悬赏告示发布以来,已有线人联系公司,线索统一汇总后,将移送国家职能部门。

律师解读企业悬赏100万征集公职人员违法犯罪线索:很可能侵犯名誉权

网传“公告”:企业悬赏100万公开征集

公职人员违法犯罪线索

网传“悬赏公告”显示:发布公告的企业是江苏远通波纹管有限公司,日期为2024年1月27日。

“公告”全文如下:“由于福州市长乐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某某大队大队长陈某(公告原文为实名),在办理江苏某公司(公告原文为实名)诉我司专利侵权纠纷、以及该司投诉我司产品质量不合格案件中,在明知我司产品不存在质量问题,同时也完全符合采购方合同约定的情况下,仍然无休止、无底线地瞎折腾,滥用职权发出二十多份函件骚扰与我司产品沾边的单位,并对业主方、施工方、监理方等单位展开超过五十次的调查,徇私舞弊将我司的商业秘密泄露给竞争对手江苏某公司。

为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现我司发出悬赏公告,向社会公开征集陈某在提任公职期间的滥用职权、徇私舞弊、贪污受贿等违法犯罪线索。

若线人提供的线索经我司转交给权威部门查证属实,并导致陈某被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我司将给予线人100万元人民币的经济资助。若该线索导致陈某被降级降职、开除公职等处分的,我司也将给予线人不少于5万元人民币的经济资助。

我司将为所有提供线索的线人保密,线人可将相关证据材料发送至指定邮箱,特此公告。”

“公告”落款处有江苏远通波纹管有限公司的公章。

涉事企业:

悬赏公告确为公司发出,已收到相关线索

所谓的“悬赏公告”真的是江苏远通波纹管有限公司发出的吗?

1月29日上午,江苏远通波纹管有限公司一名工作人员告诉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网上的悬赏公告的确是他们公司发的。

“此事时间拖得比较长,公司深受其扰,承受了很大的委屈。”江苏远通波纹管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称,公司发布悬赏公告的原因公告上说得很清楚。截至目前,无论是福州市长乐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还是某某大队大队长陈某,均没有就他们的悬赏公告作出回应。

该工作人员称,发布悬赏通告,是公司正常行使权利,也是履行公民的义务,帮助国家清理“蛀虫”。

“公告发布以来,已经有人和我们联系,反映相关情况。”该工作人员称,网友提供的线索,他们不会公开,只会交给国家权力机关,由权力机关鉴别、调查、核实。

相关方回应:福州长乐区市场监管局

回应称采访要联系当地宣传部

对于江苏远通波纹管有限公司发出的“百万悬赏公告”,福州市长乐区市场监管局有什么反应?

1月29日上午,听完记者采访意图后,福州市长乐区市场监管局办公室一名工作人员称,他们局有专门负责对接媒体的部门,让记者联系。

此后,福州市长乐区市场监管局专门负责对接媒体的工作人员称,采访要走审批手续,需要联系福州市长乐区委宣传部。

1月29日上午,福州市长乐区委宣传部工作人员称,相关情况宣传部门并不了解,还得记者直接与长乐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联系。

当天上午,记者再次致电福州市长乐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之前的电话,一直在接收传真状态。

律师说法:

公开悬赏公职人员违法犯罪线索,

很可能侵犯名誉权

企业(或个人)公开悬赏征集公职人员违法犯罪线索的公告是否合法?是否侵犯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类似公告是否有法律效力?如何避免后期因奖金问题发生纠纷?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采访了北京市中闻(西安)律师事务所谭敏涛律师。

谭敏涛介绍,悬赏公告,一般是由国家行政机关或者司法机关发布,而个人或者企业向社会征集相关信息,是一件合理合法的事情,公开悬赏的行为也是如此,公开悬赏有利于更广泛的征集信息。

“而悬赏公职人员的违法犯罪线索,等于是向社会公众暗示该公职人员存在不法行为,而公职人员是否具有违法犯罪行为,在尚没有被认定之前,个人公开悬赏,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因为,个人公开悬赏公职人员的违法犯罪线索,有些类似于公开举报公职人员违法犯罪,如果悬赏人的证据扎实充分,那没什么问题,如果指控公职人员违法犯罪的证据无法证实,那么便存在诬告陷害他人的嫌疑,是对公职人员名誉权的侵犯,很可能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谭敏涛称,类似的悬赏公告从法律上来说,具有法律效力。如果有人举报了公职人员的违法犯罪线索并被查证属实,那么,该企业作为悬赏人,应当履行悬赏承诺。对于后续履行悬赏承诺的问题,很可能会面临诸多举报人,而且,举报人举报的事项具有雷同性,如何去认定哪些举报人符合悬赏要求,这些在本次悬赏公告中并没有说明,这也会引发后续因悬赏资金而产生纠纷。

“另外,企业作为悬赏人,不同于国家机关或司法机关,如何甄别举报信息的真实性,如何避免误伤到公职人员,这些都会面临问题。”

谭敏涛称,如果公职人员确实存在企业所述的那种情况,那么该公职人员已经涉嫌滥用职权。企业可以向主管部门和纪律监察部门进行投诉,要求查处公职人员的违法犯罪行为。

他最后提醒:公开悬赏虽然会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有助于更好的查处公职人员的违法犯罪行为,但如果运用不好,很可能会侵犯到公职人员的名誉权。在没有确凿扎实的证据之前,企业或者个人想公开悬赏公职人员的违法犯罪线索,还是需慎重为好。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陈有谋 编辑 董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