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材庞大的熊猫,生的孩子为何那么小?

2024年8月16日,中国香港,“盈盈”诞下首对在港出生的大熊猫龙凤胎宝宝。(@视觉中国 图)

努力13年,它们“老来得子”。

撰文 | 徐欣萌

可喜可贺。一对夫妻,努力十几年,终于在即将步入老年阶段时,“老来得子”,还是一对双胞胎。

这对夫妻名为“乐乐”和“盈盈”。它们是香港回归十周年之际,中央政府赠送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第二对大熊猫。自2011年起,它们就在香港海洋公园的安排下,开始尝试自然交配及人工繁殖。

努力了13年,终于“开花结果”。8月15日,香港特区政府公布,经过5小时的生产,“盈盈”诞下一对龙凤胎。还差一天满19岁的它,成为有记录以来最年长初次成功产子的大熊猫。

19岁,于人而言,刚成年不久,正是读大学的年纪。但大熊猫在20岁便步入老年,19岁已算“老之将至”。

“盈盈”的两个孩子很小,姐弟俩体重都仅有110克出头,和一包方便面的重量差不多,成年人一只手就能将它们握住。

身材庞大的大熊猫,为何生出了如此迷你的幼崽?这对双胞胎宝宝,能顺利活下来吗?

世界上最小的熊宝宝

在吉尼斯世界纪录中,有许多和大熊猫相关的条目,如首例圈养大熊猫野外引种产下并存活的大熊猫双胞胎“和和”与“美美”;首例人工繁育成功的大熊猫三胞胎“萌帅酷”;活到了38岁(相当于人类114岁)的最长寿大熊猫“新星”……

鲜为人知的是,成年大熊猫与幼崽之间的尺寸差异也算得上一项世界纪录。新生大熊猫幼崽平均只有130克,只相当于母亲体重的1/900,是“与成年动物相比体重最轻的胎盘哺乳动物”。

“盈盈”的两个孩子虽轻,但离平均水平并不远,属于正常范畴。

从一块方便面的重量起步,大熊猫宝宝为了长大使出浑身解数。曾见证“梅香”诞下双胞胎的美国国家动物园大熊猫助理馆长劳里·汤普森(Laurie Thompson)说:“出生后,‘梅香’的孩子们曾一天吮吸了14次母乳。不到一周时间,它们就比原先增加了约50%的体重。”

即便用尽了吃奶的劲儿,想要成长为能独立活动的大熊猫,它们的路还很长。

很多动物,比如马,出生之后15分钟到半小时就能站起来了,但大熊猫宝宝在6~8周后才能睁开眼睛,80~100天后能勉强站立,4个月后才可以自由走动。

刚出生时,它们不仅没有完整的感知器官,什么都看不见、听不到,连基本的本能活动也无法独立完成,如调节体温、自行排泄等,只能靠大熊猫妈妈抱着它们保持体温,舔舔小肚子帮助排便。

双胞胎互换

人生总是问题紧跟着问题,大熊猫也是。给“盈盈”接生后,工作人员很快发现,这只大熊猫妈妈奶水不足。而初生的幼崽主要靠母乳才能存活,因此动物园不得不从内地借调大熊猫母乳储备。

而且,两只幼崽目前还不能同时出现在母亲面前,只能每隔一段时间,轮流和母亲见面、相处。

大熊猫产下双胞胎不稀奇,概率高达45%。但是,能一起平安长大的双胞胎很稀奇。在20世纪80年代,仅有35%的幼崽能顺利活下来,两只同时存活的概率就更小了。

“因为母亲的自然本能是选择两只幼崽中更强壮的一只,放弃另一只,”非营利组织“熊猫山”创始人兼总裁马克·布罗迪(Marc Brody)说,“它没有足够的乳汁和精力来同时照顾两只幼崽。”

亲妈分身乏术,亲爸更指望不上。为此,饲养员们发明了一种方法,通过“双胞胎互换”来帮它平衡两只幼崽的照顾问题。

饲养员定时轮换由大熊猫妈妈照顾的幼崽,将另一只放在育婴箱中,用一系列人工手段模拟母亲的照料。如用牛奶、人类婴儿配方奶粉和小狗配方奶粉的过滤混合物喂养,用湿润的小棉球擦拭肛门促使它排便,开空调保证环境的温度恒定,等等。

身材庞大的熊猫,生的孩子为何那么小?

居住在香港海洋公园的大熊猫“盈盈”。(@视觉中国 图)

描述起来简单,实际上是个高难度工作。饲养员必须悄悄走到大熊猫妈妈身边,在不打扰它的情况下轻轻地用一只幼崽替换另一只幼崽。一不小心,就可能遭到大熊猫妈妈护子心切的攻击。2015年,“梅香”就经常不配合工作。美国国家动物园熊猫团队报告说,他们度过了“许多个充满挑战的夜晚”。一周后,那只更弱的幼崽还是夭折了。

不过整体而言,这个方法还是将大熊猫幼崽的存活率提升到了90%以上,获得了全世界饲养机构的广泛认可。

幼崽何以“半熟”

“它(出生时)基本上还没有成熟。”杜克大学研究员李培书(Peishu Li)说。熊猫宝宝骨骼和内脏还未发育完全,就被匆忙生了出来。这是它们需要周密照顾的理由,也是将大熊猫推向濒危的原因之一。

在生物系统演化过程中,大熊猫为何选择了这样的繁殖方式,至今还是科学界未解之谜。

大熊猫属于熊科。有一个著名观点认为,由于熊的怀孕期刚好和冬眠期重叠,怀孕的母熊只能分解自己的肌肉和脂肪给胎儿提供营养。为了不威胁到健康,熊选择了缩短怀孕时间,将剩下的发育转移到子宫外。

但是,大熊猫并没有冬眠的习性。于是,有人又将熊猫的特殊性归咎于它们只吃竹子的饮食习惯。李培书表示“相关数据很少”,仍无法下定论。

杜克大学生物学教授凯瑟琳·史密斯(Kathleen Smith)的团队从妊娠角度提供了另一种分析。他们发现,和大多数哺乳动物不同,熊科动物的受精卵不会尽快植入子宫壁进行发育,而是在子宫内漂浮数月后再“延迟植入”,因此幼崽普遍小得不成比例;而熊猫又与大多数熊不同,在受精卵植入之后,其他熊的胚胎都会继续发育两个月,熊猫胚胎则会在一个月后结束发育,成为最小的熊科宝宝来到世上。

科学家们或许离真相还很远。好在“盈盈”的孩子们不用担心这些问题。大熊猫妈妈依然不会同时照顾两只熊猫宝宝,但人已经学会了。

截至本刊发稿时,两只熊猫宝宝健康情况已经渐趋稳定,体重增加了几十克。经典的“黑眼圈”、黑色耳朵和肩膀,已隐约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