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谓“全员视频转型”,已成为一种内耗、内卷、内伤的媒体形象工程。转型,是用技术给内容生产减负,让精品出位,让新闻上位,让垃圾走开。用户对媒体的不满,没有一条是嫌媒体“不够视频化”,也没有一条怪媒体技术不先进、融媒不炫酷,焦点都集中在缺乏真正的新闻内容和优质产品。电视换一圈频道没有一个可以看,一叠报纸翻一两分钟就“看”完了,缺乏真正的可视、可思!
吐槽青年出品
对于时下流行的视频化、可视化和媒体长图融创产品,我在友圈写了一段话,引起不少同行的共鸣,贴出来供讨论:
你真喜欢那种又臭又长的全是漫画、截图、表情包式的阅读吗?我是很不喜欢的,明明可以用文字写清楚、说清楚的,为什么非要用又臭又长的漫画和截图。评论也是这样,如果可以用文字表达,尽可能用文字表达,不要用短视频,所谓“可视化”只会损耗效率。就像我特别反感微信交流时,突然甩过来几大段语音。文字是新闻与评论最清晰、有效、直接的方式,“图频”不是特别精彩,不是现场突发,不具有“文字不可还原性”,对方文化水平不是特别低,就不要用图频和视觉呈现。媒体融合和转型,是“优质内容”与用户的连接,不是折腾自己玩那些不擅长的东西,既生产图频垃圾,也浪费用户时间。
之所以写这段,是因为对那些没有新闻信息含量、既费眼睛又费流量的视觉图频垃圾忍够了。你不直接拒绝,他真以为所谓媒体融合就是把传统能用文字表达的都转化成视觉,真把那些又臭又长的漫画截图当转型成果了,真以为读者爱看那种“一张图”了。一到节气转换,朋友圈一水儿全是那种节气海报。如果没有模板生成,做这玩艺儿还挺辛苦的,但,说实话,真没人看啊!何苦用这样的“一张图”去拼存在感呢。
做评论的朋友老徐发了个朋友圈,观点我也很认同,他说:当下短视频挺火,昔日文笔犀利的朋友里,有的也开始玩起视频了。中国文字的穿透力和感染力,是无与伦比的。所以我一直以为,能写字的,还是不要去录音频。能录音频的,就不要去录视频。好多熟悉的大伽,他们的视频好尴尬,不忍直视。
确实如此,文字多好啊,与新闻和评论所需要的“简单、清楚、直接抵达”是最贴合的。柯勒律治说,诗歌是“最好的字按照最好的次序排列而成”。那么,新闻和评论应该是,最少的字按最恰当的次序排列而成。按西方哲学传统,语言就是逻各斯,也即理性。从受众角度看,文字默读的孤独性和理性思考,有助于读者和受众建构“理性而自主的自我”。从表达角度看,印刷文字的沉浸性和线性逻辑,有助于清晰、合逻辑和有效率的表达。想不清楚的,肯定写不清楚;;写不清楚的,肯定说不清楚;写不清楚的,别人也看不清楚。写是固体,说是液体,想是气体,写文字,还是最靠谱的。
当然,视频和图像表达也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从清晰有效性来看,文字表达应该有优先性,新闻类文体应克制视频和融合的使用。从表达和接受来看,视频表达应该最小限度地使用,我前面提到了“文字不可还原性”,这一点很重要,当文字不适合表达、不可表达、无法呈现那种视觉微妙性时,那时是最适合视频、图像和漫画表达的。突发事件在现场拍下的视频,让人震惊的瞬间,关键当事人的在场表达,等等,这些都是文字不可还原的,或者说,文字无法体现那种韵味(本雅明语),那就用短视频。但现在短视频和“一张图”真用滥了,视觉也被无节制地使用,对读者的理解构成极大的负担。海报、漫画、一张图、视频、语音,不仅没有增加表达和传播的简单性、清晰性、透明性,反而构成巨大的阅读障碍,在媒体与受众间横起一堵墙。
视频、长图和全媒体形式,应该是产品与受众之间的一座桥,有利于增加理解,有利于观点和信息的透明。而不是相反,成为面目可憎的阅读障碍。文字是帮受众节省时间和理解力,如果看文字就能了解,谁愿意去看视频?
文字没有声音,却震耳欲聋。文字表达在传播中应有优先性和基础性,先把文字理顺弄通了,再追求其他媒介形式的表达和表现,文字功夫是基本功。所以我讲新闻评论,一般着重讲文字评论和表达,这是起点和高点。文字评论写作应是评论从业的开始,即使以后往电视台主播、网络主播、短视频评论方向走,也得先从文字评论做起,第一份工作最好先去纸媒。如果没有文字评论的充分训练,直接做视频评论,马步不稳,很难脱颖而出。印刷文字对思想、逻辑、文字的要求是最高的,能驾驭文字,转型就比较从容。
当下媒体转型遇到的最大问题在哪里啊?是文字没人看吗?是读者嫌弃文字不愿看文字吗?当然不是,是不愿意看“垃圾文字”而已。不反思垃圾文字,不反思文章“谁写谁看、写谁谁看”这个与受众失联的大问题,而用一堆垃圾视频、漫画、截图、长图取代垃圾文字,以为视频能点石成金,这是转型和融合的误区。我们应该有“精品内容”恐慌,而不是技术恐慌、形式恐慌、视频恐慌。应该用精品文字取代垃圾文字,有独家新闻,有优质特稿,有独到观点的评论,读者自然买账。没有优质文字内容这个基本面,搞一堆乱七八糟又臭又长的东西,只会生产新式垃圾。文字是媒体表达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读者获得信息的主要方式,别转型转晕了头,在短视频上折腾自己折腾读者。
前几天一家媒体宣布转型的“大动作”,但评论区却一边倒的“微词”,我选了评论区几条高赞评论,供参考:1,电视不关心老百姓,老百姓自然也不关心电视。2,讲真话,讲人话,讲实话,这才是媒体的生命力所在。讲假话,讲鬼话,讲套话,讲空话,讲屁话,这样的媒体自然被观众抛弃。3,看不到任何有价值的内容,这是今天电视台和报纸走向没落的真实原因,自媒体受欢迎,是因为大量信息中还有一些有价值的在里面。4,任何不与生活贴近的媒体都没有生命力的,而不在于用了什么载体和技术。5,曾经电视台走出来的人眼睛都往上看,哪里想到……时代抛弃你,再见都来不及说!6,不告别搞钱第一,不彻底回到观众第一,不紧跟科技潮流,你们必败无疑!7,作为官媒没能利用手中的资源做深度采访报道,要么直接用通稿,要么采编一些不痛不痒的新闻,这样的节目怎么能吸引到观众和听众呢?
这些,没有一条是嫌媒体“不够视频化”,也没有一条怪媒体技术不先进、融媒不炫酷,焦点都集中在缺乏真正的新闻内容和优质产品。电视换一圈频道没有一个可以看,一叠报纸翻一两分钟就“看”完了,缺乏真正的可视、可思!
转型需要化繁为简,而不是化简为繁。把明明文字可写清楚的去熬夜视频化,明明把一个标题可以说清楚的拉拉杂杂搞成长图长文,明明300字可说清的水成无数表情包拼成的融媒垃圾,这是乱折腾,所谓“全员视频转型”,已成为一种内耗、内卷、内伤的媒体形象工程。转型,是用技术给内容生产减负,让精品出位,让新闻上位,让垃圾走开,而不是困在技术系统中给新闻生产者增负,熬夜头秃伤身生产那些费钱费力又没人看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