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政府正重新寻找“多挣钱”的办法,这或许是推动经济的一个关键动力。

此前文章中我提到,地方政府面子工程,迎来监管铁拳。最近,中央纪委点名通报了3起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典型问题。

这三起通报,涉及山西、四川、贵州,其共同特点是:这些都是非必要非急需项目。为了所谓的“形象”“面子”,地方上浪费了大量公共资金。

当下,国家三令五申要习惯过“紧日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既要懂得节流,又要会开源。整治面子工程,就是节流重要举措。

过去,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地方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充足。哪怕是钱不够了,大不了卖几块地,实在不行,就借债呗。

如今,进入经济新常态之后,国际国内大环境下,很多地方都开始为钱袋子而发愁了。

所以,原有的游戏规则彻底转变——中央定调,自个的娃自个抱,自己借的钱自己还:自2023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很多地方政府和城投平台都将化债视为重要的任务。

我们知道,地方政府的钱袋子里,可支配的财力主要来自三个渠道: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大头是税收;政府性基金收入,大头是土地出让金;最后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各种各样的举债,比方说城投债。

而在化债层面,除了政策性资金的支持之外,就得靠地方想办法开源:自己获取增量基金了。

显然,如何新增融资性和经营性现金流,就成为重中之重。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老路走不通,就要想新办法。

既然要收入,就得优先投资那些资金较快回流的产业类项目。抢到产业、留下产业,才能留住人口、留住税收,土地和房产价格才能保持坚挺。

所以,那些擅长产业规划、产业定位,产业招商先行的城市,才是下一轮经济大变局下的胜者。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不含农户)达245391亿元,同比增长3.9%;在上半年全国投资增幅略有回落的情况下,高技术产业投资仍实现同比增长10.6%。

这已经初步反映了地方政府在投资“挣钱”方向上的调整与优化。

高技术产业,已经为地方政府抢手“标的”。

这才是地方真正有面子,又有里子的工程。

让地方政府重新为高质量“多挣钱”发愁操心,而不是延续过去的老路,在当下的环境中,或许才是未来经济回暖的重要动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