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猛将”是一项广泛流布于太湖流域的民俗活动,“猛将”则是这项民间信仰中的“神”,这一传统民俗拥有近千年的历史。
吴中胥口各个村都有自己的猛将老爷,其中以蒋家村的抬猛将最为特别,因为这里一直坚持的是“赤膊抬猛将”。蒋家村地处胥口镇东南大约2公里多,村上约有50多户居民,以蒋、盛、翁、朱四大姓氏为多,每年正月十三是蒋家村抬猛将的固定时间。
整个猛将会活动将持续一整天,包括出会、赐福、敬神、娱神几个环节。正月十三天蒙蒙亮之时,村里猛将会的负责人便会手执铜锣绕村鸣锣一圈,猛将会的成员和日常照料猛将的妇女就会聚集在猛将堂,为猛将老爷着装、背轿,整理出行用品。随后,猛将队将穿上统一的着装,焚香叩拜,鸣锣开道,抬着猛将老爷前往诸墅庙与其他村的猛将汇合。猛将老爷在诸墅庙受香后,猛将队又在响亮的锣声中前往各自村里的企业和村民家进行赐福。
以蒋家村为例,村上有许多村民开办企业,或者从事农家乐旅游行业。当猛将来到企业和工厂时,相应的负责人要出门迎接,面向猛将叩拜三次,并给抬猛将的村民红包。除此之外,村里每家每户也都要拜猛将,猛将老爷的轿子转到村民家里,村民都会准备素菜、水果以及三杯黄酒,并供“馒头盘”等。至此,出会和赐福的仪式才算结束。
2014年,吴中区胥口蒋家村抬猛将民俗活动被列入吴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19年,蒋家村因发展所需进行整体拆迁。胥口镇人民政府为保护传承此项非遗,充分听取了村民和非遗保护专家建议,抬猛将的活动由胥口文旅发展有限公司负责,村里的猛将堂随即迁入胥口胥王园景区。
2025年2月10日中午,苏州吴文化博物馆事业发展部的张玉茹和吴婕就驱车来到位于苏州市吴中区胥口镇的胥王园,为即将开始的胥王庙研学及晚上“赤膊抬猛将”的直播做准备工作。这是吴文化博物馆第一次组织观众走进胥王园,也是张玉茹和吴婕第一次亲临抬猛将现场。
晚上五点半,胥口的猛将宴开始了。这是吴婕和张玉茹这两位接近00后的年轻人第一次在村里吃这样的流水席——三十多桌村民聚集在诺大的绿色帐篷里,厨师们就在户外搭起灶台,所有的菜都是现炒现吃。席间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他们中有晚上即将要赤膊上阵抬猛将的村民,也有参与活动组织引导的志愿者。
关于猛将到底是何许人也,其实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有说是南宋抗金名将刘锜。《怡庵杂录》记载:宋景定四年,旱蝗,宋淮南、淮东、浙西制置使刘锜,因驱蝗,理宗封为“扬威侯”“天曹猛将之神”。清朝姚东升《释神》卷四引用朱坤《灵泉笔记》:宋景定四年,封刘锜为扬威侯,天曹猛将之神,敕书除蝗。大意是飞蝗进到境内,慢慢啃食好庄稼。多亏了你显神灵,把蝗虫消灭得一干二净。雍正时期,刘猛将军作为“驱蝗正神”,正式列入了祭祀的典章里;也有一说是元末江淮指挥使刘承忠,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中记载:“刘猛将军,各省府州县均立坛庙致祭。刘猛将军,为元指挥刘承忠,祭以春秋诹吉,祭厉坛于每岁清明日、七月望日、十月朔日。”其余大部分原型,或为民请命的贤臣,或为国死节的英雄,写作《试论江南刘猛将形象与驱蝗神格之结合及其信仰意涵》一文的研究者赖静慧认为,结合江南地缘及南宋历史背景,这或许反映了江南民众对民族英雄的缅怀。
但如若你去问胥口民众,猛将老爷是谁,他们可能会说,猛将老爷其实是一个小孩子。这个小孩名叫刘阿大,小时候备受后母虐待,衣食不周,常遭责打。后母用炒熟黄豆叫他去种,结果真的生长成熟。这就是他种出来的“虎皮黄豆”。有一年蝗虫成灾,刘阿大赶蝗虫下海,因精疲力尽而被潮水卷走淹死。老百姓纪念刘阿大,立庙造像,称为猛将。
娱神环节是胥口抬猛将活动的高潮。2月10日19点30分,在锣和唢呐高亢的声响中,娱神开始了。村里的青壮男子9人一组,1人敲锣开道,其余8人抬轿,他们赤膊上身,抬着猛将老爷疾驰奔跑,一组壮汉跑三圈,再由另一组接替,中间轿子不能落地,即使是换手时也不可以。苏州的2月温度降得厉害,但壮汉们依然要赤膊,在冬夜的锣鼓和呐喊声中,展现出苏州人少有的粗犷热烈。抬轿中以稳、快、猛为最。周围民众的吆喝声、鼓掌声、欢呼声响彻全场,以此来博得猛将老爷的高兴,村民们说,老爷高兴了,百姓就平安了。
关于抬轿的人选,据说村里刚结婚的新郎官第一年一定要参与“赤膊裸”抬老爷,来吃年酒的村上人家亲戚也都可以参加,但租住在村中的外地人一般不参加。
赤膊抬猛将
抬轿过后是抛轿,这也是一整天活动的压轴。抛轿人由猛将会中较有地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以及参加抬轿的村民共同组成,他们必须步调一致,同心协力努力抬起老爷,抛向空中,如此反复,其实具有相当的难度。周围围观的观众也一起高呼,全场进入活动高潮。
吴婕和张玉茹负责对活动全程进行直播,到这一环节时,已经有超过18万观众在线观看,甚至有苏州本地网友表示,作为苏州人,只是听说过“抬猛将”这一活动,但是从来没有亲眼见过。当现场绚烂的礼花绽放,也意味着“抬猛将”的所有活动结束了。
在苏州,除胥口镇之外,在东山以及吴江等地区,也都保留有“抬猛将”的习俗,流程大抵相当,但时间各不相同。这些村镇的发展变化极快,但“抬猛将”这一古老的民俗在今天依然保持有高度的活力,已经成为极具在地性的文化标志之一。
(作者来自苏州吴文化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