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券研社

2022年5月,《私募投资基金登记备案办法》正式施行,旨在促进私募基金行业的健康发展。面对监管力度的增强和市场环境的变迁,私募基金遭遇了规模缩减收益波动加剧的挑战。不只是一些私募基金管理者被迫“离场”,就连私募产品的业绩也呈现出显著的两极分化。汪成,这位曾经月收入破万的私募研究者,如今也不得不转行成为外卖配送员,以求生存。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唯有亲历者方能深刻体味。

01

小微私募面临生存挑战

今年5月尾声,汪成在抖音平台上分享了一段短视频,标题赫然写着:“CFA持证人,失业六个月,跑外卖的第一天”。CFA,即特许金融分析师,是金融投资领域备受推崇的“金钥匙”。

<h1 class=基金研究员“改行”跑外卖:小私募出清,行业中场洗牌!">

这个看似高端的金融专业人士竟会沦落到送外卖?这一反差强烈的标签一经发布,立刻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我发布这些视频,初衷只是想发泄一下失业的挫败感,没想到会引发这么大的反响。”汪成表示意外。

“找不到工作去送外卖很正常,但你竟然能进入私募行业,这才是让人难以置信的。” 一位网友在他的视频下留言道。大学期间,汪成就取得了证券从业资格基金从业资格以及投资顾问资格证书。靠着广泛投递简历,2019年,他成功加入一家仅有4000万资产的小型私募公司。

“那家公司主要管理的是老板自己的资金,为了降低成本,倾向于招聘应届毕业生,从零开始培养。”汪成解释道。当时,这类小型私募机构在市场上并不少见。

据基金业协会统计,截至2018年底,共有2.44万家私募基金管理人在协会登记。按规模划分,协会将其分为四档:50亿以上5亿至50亿500万至5亿以及500万以下。

<h1 class=基金研究员“改行”跑外卖:小私募出清,行业中场洗牌!">

第一第二梯队的管理人虽仅占总数的9%,但管理的基金规模却高达总体的83%。由于规模较小,不少私募机构盈利能力有限。

数据显示,第一梯队(规模超过50亿)的机构盈利状况最佳,盈利管理人比例高达88%,平均净利润近4837万元。在这一梯队中,股权创投类管理人的表现优于证券类,净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分别达到53%和24%。

第二梯队(5亿至50亿)的盈利管理人过半,其中证券类管理人平均净利润超过400万元,股权创投类管理人则超过1000万元。

第三(500万至5亿)第四梯队(500万以下)的管理人实现盈利较为困难,较小的资产管理规模难以覆盖运营成本,导致小规模机构难以提供更优厚的薪资待遇。

据基金业协会数据,截至2018年底,第三第四梯队的私募管理人人均薪酬分别仅为6.9万元和3.19万元,远远落后于第一第二梯队。

对于新入职员工而言,薪酬更是微薄。 汪成初入行时,月薪仅为6000元,但公司设有提成制度。“比如,一个百万级别的基金产品年度收益为20万元,其中20%归公司所有,再从这4万元的‘激励费’中,基金经理会拿出20%分配给研究员。”汪成透露。

尽管公司基金的收益率一度跻身行业前十,但因个人原因,年轻的汪成选择了离职。他的第二份工作月薪升至1万元,公司管理规模依旧不足一亿,资金来源单一,全由老板个人出资。这位老板是一位有着三十年股市经验的“牛散”,积累了可观财富。然而,由于与老板的投资理念不合,且专业技能无处施展,汪成再次选择了离开。

02

私募行业的准入标准显著提高

2023年11月,汪成在第三份工作中如愿获得了CFA资格认证,但行业变革的浪潮让他最终还是不得不离开岗位,至今仍在寻找理想的金融机构职位。 汪成的就业困境,既是个人职业路径的曲折,也折射出市场波动与行业环境的严峻 。

随着《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引》即将全面实施,行业内的裁员现象已现端倪,据悉,预计8月后,裁员潮将进一步加剧,尤其是小型私募机构将首当其冲。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截至5月底,私募基金管理人总数为20860家,其中证券类8240家,股权创投类12384家,整体数量相比历史峰值减少了3823家,显示了行业整合的趋势。

今年5月,正值《办法》实施一周年之际。《办法》规定私募管理人的实缴资本不得少于1000万元,对高管的出资比例和个人背景提出明确要求,并强化了信息披露义务,对私募证券基金的申购赎回进行了严格管理。 不满足新规的机构,大多选择主动退出市场 。

近期,网上流传一则消息,上海某证券类私募基金管理人以65万元的价格出售其资质,宣称“工商协会一致,无任何异常,社保缴纳人员5名”。5月11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一次性撤销了96家私募机构的管理人资格,所有撤销类型均为“12个月无在管产品”。

伴随着大规模机构注销,私募行业的准入门槛正在抬升。 今年1至4月,私募基金管理人分别完成备案18家6家10家17家,总计51家,与去年同期相比,1月份单月备案数就达到了54家,凸显了行业筛选机制的加强。

汪成在求职过程中,面试了十余家公司,却发现匹配度高的工作机会寥寥无几,焦虑感随之增加。为了暂时缓解经济压力,他决定先从事外卖配送工作,既可维持基本生活,也为持续求职留有余地。

在之前的访谈中,汪成曾寄望于金融行业作为“翻身”的跳板。然而,经过一系列挫折,他认识到在金融圈内,学历壁垒并非一张CFA证书所能轻易跨越。 对于私募行业从业者而言,高学历与名校背景已成为基本条件。据统计,头部私募基金经理中,硕士学历者占比最高,达57%;其次为博士学历,占比12% 。

具体分析,基金经理的教育背景集中于国内顶尖学府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以及北美著名高校如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毕业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头部私募基金经理人数最多,每所学校均有超过20名杰出基金经理 。

知名基金经理如高毅资产的邓晓峰九坤投资的王琛因诺资产的徐书楠聚鸣投资的刘晓龙等皆为清华校友;复旦大学毕业的包括迎水投资的姚洁俊明汯投资的裘慧明合远基金的管华雨星石投资的江晖等;而明汯投资的解环宇九坤投资的姚齐聪思勰投资的陈磐颖珠海致诚卓远的史帆等多位百亿级量化私募基金经理均毕业于北京大学。

总体而言,私募行业在经历了一段野蛮生长的时期后,正朝着规范化专业化方向迈进,从业人员的学历水平与个人素养也在不断提升。

4月30日,中国基金业协会公布了《指引》,涵盖了私募证券基金的募集投资运营等全方位管理要求,将于2024年8月1日正式生效 。

对于像汪成这样的青年才俊来说,面对私募行业的大浪淘沙,未来道路充满未知。“我想看看再说。”汪成说道。在行业低谷期保持耐心,静候市场复苏和机遇的到来,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