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中国金融安全论坛暨中国国际金融30人论坛(十六届)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聚焦“金融强国建设与金融安全”

2023年12月23日至24日,第六届中国金融安全论坛及第十六届中国国际金融30人论坛在北京举行,主题为“构建金融强国与金融安全”。此次会议由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中国金融研究院中国国际金融30人论坛及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前中国银行监管委员会主席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尚福林通过视频发表讲话。出席并致辞的还有西南财经大学副校长李志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徐奇渊北京银行党委书记兼董事长霍学文和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杨丹;国家开发银行前行长欧阳卫民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周诚君以及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乔依德发表了主题演讲。会议还发布了由西南财经大学副校长金融学院院长兼中国金融研究院院长王擎教授的《2023年中国金融安全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室主任刘东民副研究员的《全球金融竞争力报告2023》和西南财经大学全球金融战略实验室主任方明先生的《2023-2024年全球系统性风险趋势报告》。论坛围绕“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金融监管与金融安全数字金融与金融安全地缘政治与金融安全”等议题展开讨论,有来自国内学术界和业界的80多位嘉宾参加。

图片

前中国银行监管委员会主席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尚福林在致辞中强调: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更要统筹发展和安全,维护好经济金融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处理好金融安全与金融强国建设的关系。

尚福林指出一方面,金融安全是金融强国建设的基石。一是金融安全是金融稳定运行的保障。二是金融安全是信心的基础。投资者消费者对金融体系的信心,根植于对安全可靠金融体系的稳定预期。三是金融安全是开放的关键。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安全是抵御住各类外部冲击,维护国家金融主权和发展利益的关键。另一方面,金融强国建设有助于实现金融安全。一是有利于增强金融风险管理能力。二是有利于完善金融监管制度框架。金融安全离不开良好的法治环境。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展。三是有利于深化金融对外开放。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确保国家金融和经济安全。通过国际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深化国际监管合作,参与国际金融治理,不仅有助于实现自身的金融安全,更能为维护全球金融稳定贡献力量。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对金融宏观安全金融市场安全金融机构安全对外开放安全金融市场法制建设和全面加强金融监管,有效化解金融风险,提出了系统的要求。对中共金融工作会议的学习认识。第一,高度重视金融风险的传染性隐蔽性和破坏性。当前,经济金融风险隐患仍然较多。要运用系统性思维,树牢底线思维,扎实稳妥化解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维护好国家经济金融稳定和人民财产安全。第二,在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中守住安全底线。高度关注跨境资金流动,防范资本“大进大出”带来的市场波动。保持充足的外汇储备,合理引导预期。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支持符合条件的国内金融机构“走出去”,加大对共建“一带一路”的金融支持。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治理,推动形成更加公平有效的国际金融规则。第三,以科学有效有力的金融监管增强金融发展的安全性。构建全面监管框架,堵住监管漏洞,不留监管空白。随着市场和技术的变化,主动应对金融科技和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新挑战。另一方面,要积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提升监管效率和监管能力。

金融稳,经济稳,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任重而道远。

图片

西南财经大学副校长李志生代表学校在论坛上致辞。他强调金融安全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提及西南财大在新财经战略和高质量发展上的努力,包括创建多学科交叉融合平台和与国内外机构的合作,以及在教育部学科评估和国际排名中的成绩,并表示了学校对金融安全研究的重视。他强调,面对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中国应对金融安全问题高度重视,为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安全保障。最后,他期待论坛能促进金融安全和全球金融竞争力的讨论,共同打造高端学术盛宴。

图片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徐奇渊在论坛致辞中同样强调了中国金融安全的重要性,并强调金融强国建设与金融安全的互动关系。他引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内容,强调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之间的良性互动。他分析了俄乌冲突对中国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方面的启示,指出俄罗斯在发展模式上的问题,如过分强调安全而忽视发展不重视开放未抓住新技术革命机遇等。他认为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中国需要以斗争促合作和发展,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北京银行党委书记和董事长霍学文,在论坛致辞中强调了金融安全和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重要性。他认为金融政治性与人民性的结合是中国特色金融发展的核心,特别是解决金融普惠性问题。他还认为了金融科技和AI等技术的双面性,以及金融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角色,而金融安全是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强调每个金融从业者的行为与国家金融安全紧密相关。最后,他提出金融安全应以零信任原则为基础,建立数字化风险防控体系,并强调安全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呼吁建立有效的安全保障机制。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杨丹在致辞中强调金融强国建设的重要性,提出需要结合务实明理和问道的方法。他特别强调了人文科技和战略视角在金融安全中的作用,指出金融强国的讨论应超越传统视角,需要使用“望远镜”。他探讨了语言学在金融学中的应用,如语言经济学语言管理学,强调了语言对金融运行底层逻辑的影响。他分享了自己的经验,提到语言对管理决策的重要性,探讨了语言学和管理学的交叉研究,以及它们在构建金融安全框架中的作用。杨丹希望通过更深入地理解语言和认知,可以为金融安全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框架。

图片

论坛致辞环节结束后,进行主题发言环节。国家开发银行前行长欧阳卫民在论坛上分享了关于金融安全的见解。他赞扬了西南财经大学的治学理念和北京银行对研究的重视,强调金融行业需要深入调研。他提到风险与安全的关系,强调预防金融风险的重要性。他提出三个新概念:金融资产恶化金融中介武器化和金融行为异化,并建议西南财经大学研究,业界关注。提到金融技术工程历史方面研究的重要性。他提议制定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安全指数,量化管控安全和风险,强调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重要性。欧阳卫民认为,金融界需要综合考虑市场存款支付投资和投保等安全。

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乔依德在论坛上重点讨论了外部环境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及应对策略。他建议应从政治与经济国内与国际宏观与微观之间关系越来越紧密这一现实出发,稳定中美中欧关系,改善与周边国家和全球南方国家的关系,努力促进中国经济保持合理的增长,各种非经济政策与宏观政策方向保持一致性。

图片

随后论坛进入报告发布环节。西南财经大学副校长兼金融学院院长王擎教授负责发布了《2023年中国金融安全报告》。《2023年中国金融安全报告》是由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中国金融研究院和金融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共同研究的重点项目。这项报告的编撰由王擎教授领导的金融安全与发展研究团队负责。报告的主要特点包括:金融安全评估从经济和政治两个角度出发,即金融稳健性评估和金融自主权评估;其次,评估内容涵盖金融体系经济运行和国际传染等三个层面;第三,包括静态风险评估和动态发展评估两个维度;第四,根据数据结构和更新频率,报告分为年度和月度两个版本。该报告指出,自2000年以来,中国的金融安全指数一直稳定在70到80之间,表明金融安全状况总体可控。尽管2022年受到疫情反复俄乌冲突美联储加息等多重内外因素的影响,金融安全形势面临压力,但到2023年,随着国内疫情的稳定和经济的逐渐企稳,加之服务消费的持续复苏,中国的整体金融安全状况有所改善。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刘晓星对西南财经大学发布的金融安全报告表示高度评价。他从三个方面分享了自己的见解:首先,报告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契合,展现了金融安全政策变化风险隐患和未来趋势的深度分析。其次,报告的内容和结构合理方法有效,尤其是在指标设置视角和维度方面相较以往有显著提升。最后,他提出了几点建议,包括强调金融安全的战略性,重视国家层面的金融主权和海外利益维护,以及研究美元存款体系对全球金融安全的影响。他认为这些措施将有助于提升金融安全指数的研究水平和政策建议的质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金融学教授谭小芬,对西南财经大学发布的金融安全报告给予高度评价,并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首先,他认为报告深入服务于国家金融安全的重大战略,全面构建了评估框架方法和指标体系,同时编制了中国金融安全指数,深入系统地评估了中国的金融安全状况。其次,报告详尽解读了中国金融风险的典型事实和风险现状,并对未来金融安全隐患进行了分析。他还提出,中国金融风险的空间在相关研究机构和政策部门的支持下取得显著成效,并强调需要关注经济转型地缘政治外部风险等领域的潜在风险。最后,他认为金融风险的测度传递机制地方债务和中小银行的压力是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

图片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国际金融研究室主任刘东民发布了《全球金融竞争力报告2023》,对全球金融竞争力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份报告提供了一套全面的研究框架和数据指标,用于测量比较和分析各国的金融竞争力,为中国构建金融强国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报告基于金融业竞争力货币竞争力金融基础设施竞争力金融科技竞争力和国际金融治理竞争力五个方面的53个指标,对32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竞争力进行了全面评估。这是该报告第三次发布,其结果显示,美国英国日本德国中国大陆法国韩国瑞士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在全球金融竞争力排名中位列前十。相比于2022年的报告,2023年的一个显著变化是中国的排名从2022年的第八位上升到第五位,而加拿大则从第六位下降到第十位。这一变化反映了各国金融竞争力的动态变化,尤其是中国在全球金融竞争力方面的提升。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美欧研究部副部长兼研究员张茉楠,对刘东民团队完成的高质量研究报告表示祝贺,并认为报告在思路和框架上非常有价值。她强调,金融强国需要战略性尺度和框架,提出在大国竞争时代下金融竞争力的重要性。张茉楠赞同报告提到的五大维度评价,包括金融业货币金融科技金融治理竞争力等,并强调了金融制度监管的重要性。她提出,金融监管应促进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效率,特别在金融科技和金融创新方面。张茉楠还提及金融安全的重要性,特别是在中美竞争中保护金融主权和安全,以及考虑金融市场环境的改革。她的建议涵盖了金融体制监管创新安全和市场环境的完善,为未来金融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和评价标准。

首都经贸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婧分享了她对报告的学习体会和思考。她认为报告学术性强,指标设计有理论基础,清晰阐述了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并深入分析了国家金融能力与国家能力的联系。报告中的“五力”设计包括基本面竞争力货币竞争力金融业务基础设施竞争力金融科技竞争力和国际金融治理竞争力,显示出其创新性和深度。李教授强调,报告通过53个指标涵盖32个经济体,展示了全球视野和深入的分析。她提出了几点建议,包括考虑报告的发展原因中国与谁竞争的问题五力中哪一个更重要金融发展与安全的关系以及科技进步对金融发展的影响。李教授还建议专栏研究典型案例,并注意使用术语的一致性。总的来说,她认为报告具有多元价值,既揭示了中国的金融能力和地位,也指出了中国在金融竞争力方面的不足。

图片

西南财经大学全球金融战略实验室主任方明发布了《2023-2024年全球系统性风险趋势报告》。据该报告预测,2024年全球系统性风险将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地缘政治紧张及经济金融体系分化全球经济下行趋势与货币政策的调整全球美元周期引发的股市和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资金危机下资本回流美国导致美元升值某些金融机构因不良资产增加面临破产压力新兴市场风险增加全球债务问题导致某些国家可能面临债务危机等。中国方面,可能面临更大的外部压力:人民币和港币可能经历先升后贬的走势,并面临资金外流的压力;中国大陆和香港特区的股市可能受到外部冲击,趋势可能为先涨后跌;中国金融机构也可能遭遇一定规模的债券市场信用违约和房地产信贷损失的风险。

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宗良对上述报告进行了点评。他强调了讨论金融风险的重要性,并指出当前全球地缘政治经济风险的增加,特别是在俄乌冲突和巴以冲突背景下的全球分化。他提到,中国需要保持战略定力,防范台海和南海的风险。他还强调了全球供应链重构带来的区域风险,认为美国的“小院高墙”政策违背市场规律,不利于全球产业链。此外,他提到美元周期带来的风险,全球高债务水平以及环境政策带来的风险,尤其是日本核污水问题。最后,宗良强调在当前复杂形势下,中国应继续努力做好金融强国建设,发挥国有大型金融机构的“压仓石”作用,保障经济稳定和长远发展。

图片

本次论坛的第一个主题论坛为“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中央党校经济学部董小君教授强调了在金融制度性开放中找到安全与风险的平衡点的重要性。她提到,金融开放对不同国家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有些国家因此扩大了金融版图,而有些国家则遭遇了金融危机。在中国的例子中,董小君指出,在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中国之所以受到的冲击较小,是因为当时我国金融业还没有完全开放资本项目。她还提及,金融开放包括“引进来”和“走出去”两个方面,均存在风险。同时她也讨论了西方国家在金融开放中如何通过各种措施保护自己的安全,例如控制外企高管比例维持庞大的公法体系对等权原则广泛持有制度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等。她强调,这些措施虽然在短期内有效,但不能长期持续。最后,她提到中国银行业在国际化过程中需了解国际金融监管的动向,并提出了中国在全球金融制度安排上的应对策略,包括理性布局对策绿色巴塞尔等。她认为金融是国家主权的关键组成部分,对国家的生死存亡至关重要。

图片

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副院长刘忠麟分享了他们如何从司法大数据的角度审视金融及金融安全相关问题和风险。他指出,金融领域案件常年占据中国法院商事案件的前列,尤其是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信用卡纠纷和追偿权纠纷等。他们的研究发现,金融类案件在全国范围内呈现出不同的区域特征,如山东河南广东在个人借款合同纠纷案件数量上居多。他还提到,他们的研究包括对企业类案件的分析,特别是融资租赁合同纠纷,在交通运输行业尤为显著。他们也关注了房产领域的法拍房问题,发现尽管法拍房处置效率提高,但其数量和案件积累速度也在增加。此外,他们还研究了新兴领域如数字化电子合同纠纷,发现金融领域的案件数量远高于其他行业。针对上市公司,他们的研究发现,上市公司涉诉纠纷案件总量在逐年上升,80%与经营活动相关。他强调了司法大数据在金融监管风险分析和溯源治理方面的作用。他们希望通过深入分析,为金融安全提供决策支持,并期待与更多专家深入探讨金融安全相关议题。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方意教授从数字金融发展的研究背景和现状出发,介绍了相关研究文献,分析了银行发展数字金融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机理,得出银行发展数字金融可以降低个体风险但增加系统关联风险的结论,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图片

本次论坛的第二个主题论坛为“金融监管与金融安全”。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何德旭强调了金融监管与金融安全的重要性。他提到最近举行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金融和经济领域都极为关键。何德旭指出,金融监管是个长期关注的话题,但有新的动向和考虑。他认为金融监管的重要性已大大提升,尤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及加强金融监管。他强调,全面加强金融监管是当前和未来的主要任务。他还讨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金融体系的必要性,包括六个方面:金融调控体系金融市场体系金融机构体系金融监管体系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金融基础设施体系。他指出,加强金融监管体系是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还提出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包括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不高金融乱象和腐败问题金融监管和治理能力薄弱。他强调,面对这些挑战,需要建立统一全面的金融监管框架,注重金融监管的目标选择,并且适应环境变化,以提高监管效率和灵活性。他最后提到,金融监管的数字化和基础设施是未来发展的关键方向。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何平教授在论坛上讲述了他对当前国内外金融形势和风险的看法,主要分为三部分:中国金融体系风险当前国际金融体系的动荡以及应对政策。他指出,中国经历了40年发展后的金融体系具有独特特征,推动了经济增长,但也积累了矛盾和风险。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导致经济货币化程度高,引发支付流动性过剩和资金流向扭曲。此外,长期政府驱动的经济特性导致过度投资和高企业杠杆率。他提到,大量债务依赖于担保和抵押,但在系统性风险下这些措施并不安全。房地产过剩和高价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可能导致银行坏账。他还提到,人口老龄化和金融体系收缩可能带来更大风险。在国际方面,何平分析了美国的无限宽松货币政策和其对全球金融的影响,包括高通胀高债务和货币政策错位。最后,他提出了应对政策,包括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消费支持打破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形成市场平衡机制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以及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他强调,中国需要建设市场化的信用体系,优化融资结构,并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用新视角思考货币和汇率政策。

图片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明研究员发表了关于中国房地产市场及其系统性风险的演讲。他认为金融安全的核心是避免系统性风险演变成危机,并专注于解决房地产行业的系统性风险。张明讨论了四个主要问题:房地产历史和重要性的正确认识对房地产市场系统性风险的高度重视,以及短期和中期解决风险的对策。他强调了自1998年以来房地产市场对中国经济的重大贡献,同时指出了市场快速发展带来的风险,包括财富两极分化购房困难导致社会流动性下降以及广泛的金融风险。他提出,中国金融体系最害怕的是房地产价格泡沫破灭,这可能导致经济衰退居民财富缩水银行坏账增加和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短期对策包括调整或取消对房地产市场的严格调控政策,帮助民营开发商应对流动性困境。中期对策则涉及存量房产问题的解决,如将未售出的商品房转为保障性住房,以及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屋存量改造。他还提到,随着市场转型,金融工具将在房地产市场扮演重要角色。他的演讲清晰观点鲜明,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思考。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董青马教授在论坛上强调了提升金融监管全面性的重要性,特别是对金融安全和风险的全面检测与预警。他提出利用大数据方法构建金融安全预警体系的想法。他提到,他们的指标体系是基于深入的理论研究,早在2004年就开始关注金融安全问题,并逐步扩展到金融国际化中的安全问题系统性与区域性风险防范高杠杆问题地方债务问题,以及经济结构转型与系统性风险之间的动态权衡。他强调,为了实现实时监测和预警,他们的团队面临了寻找金融安全拐点和异常点的挑战,同时扩展数据源,从多维度全样本探测传统监管方法的盲区。他们的研究侧重于微观基础上的金融安全预警,从微观网络到行业,再到宏观风险的生成逻辑。通过这种方法,他们希望找到更稳定的因果关系,并提供更多的数据源。他介绍了他们如何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安全指标体系,并分享了在这个过程中的一些思考和困惑。他讲述了他们对金融市场风险金融机构风险和宏观经济风险的分析,特别是关于股票市场外汇市场房地产市场以及商业银行系统性资本损失的风险评估。他们还开发了一个金融不确定性指数,涵盖196个指标,用于评估不同因素对风险的影响。

图片

本次论坛的第三个主题论坛为“数字经济与金融安全”。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张学勇教授主要讨论了金融数据资产的重要性,强调在数字经济时代,金融行业的数字化趋势以及对数据的依赖。他指出,数字化不仅改变了金融行业的运行逻辑和核心竞争力,也使得金融产品的创新和风险管理发生了重大变革。张教授提到,金融数据不仅包括传统的客户数据交易数据市场数据支付数据,还扩展到了物联网数据保险数据社交媒体数据等。他强调,金融数据的体量和多样性的增长,带来了运营效率的提升,同时也引发了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方面的挑战。他提到,数据安全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金融行业中。金融数据泄露的风险来源包括越权访问黑客入侵等,这要求金融机构和政府机关对数据进行更加严格的管理和保护。他还提到,国家已经出台了《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密码法》等,形成了数据治理框架。他强调,金融数据的安全处理监管风险评估需求分析等方面需要建立科学标准化规范化的流程。最后,他分享了中央财经大学与奇安信公司合作,建立金融数据安全联合实验室的举措,目的是培养既懂金融又懂数据还懂AI的复合型人才,以应对金融行业日益增长的数据安全需求。

交叉信息核心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林常乐分享了关于中国资产风险因子体系的研究和实践。他指出,当前金融安全领域的关注点之一是拥有自主可控本土化的资产风险因子体系。林常乐提到全球金融风险管理通常遵循巴塞尔协议,并由MSI等机构提供的风险因子服务。他强调了建立中国特色的资产风险因子体系的重要性,这样的体系更适合中国的市场特点和结构。他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全面覆盖各种资产类别的风险因子体系。这个体系不仅包括宏观因子(如GDP通胀等),还包括中观和微观因子,涉及不同的资产类别如权益固收大宗商品和衍生品等。他们的研究方法从第一性原理出发,针对中国市场的特性进行了适应性调整,并通过大量实证分析来验证体系的有效性。林常乐介绍了他们如何通过因子分析来进行市场情景模拟,并将这些应用于资产配置投研分析全流程风险控制等多个场景。他的报告还涉及了如何使用这个风险因子体系来分析特定市场事件,并通过标准化统计方法来评估其性能。总的来说,他强调了为适应中国市场特性而开发的本土化资产风险因子体系的重要性和应用潜力。

中国电信集团天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宁檬在论坛上分享的主题是“做强运营商特色的科技能力,助力数字经济行稳致远”。他提到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数字化建设和网络安全,特别强调了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数据安全。宁檬介绍了中国电信旗下易支付公司的发展方向,包括数字生活消费平台统一支付平台和产业数据运营。这些平台涉及消费券发放移动支付以及利用央企资源打造的数据运营平台。他强调了中国电信在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努力,特别提到了利用区块链和隐私计算技术打造的数据合规流通基础设施。此外,宁檬还提到中国电信在应对后量子时代数据安全挑战金融反诈联防联控以及信息和网络安全方面的工作。他强调了建立智能化网络和数据安全运行防护体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关于信息可用攻击态势可视数据流转可控和风险事件可溯的四个安全关注点。总体而言,他强调了中国电信在数字经济发展中的角色,特别是在数据安全和高效数据流通方面的重要贡献,还强调了数字化发展与安全防护的并重,以及对未来数字经济发展的展望和准备。

第二天论坛举行了《迈向20352050地缘政治与金融安全会议》展望全球未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地缘政治的格局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这不仅影响着国际关系的走向,也深刻地触及到每一个国家的金融安全。着眼于2035年乃至2050年的长远目标。地缘政治的变化将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深远影响。金融安全也不再仅仅是一个国家内部的问题,而是一个全球性的课题。它要求我们在保障国家金融稳定的同时,也需要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积极作用,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金融秩序。本次会议汇集众多专家学者的思想盛宴,集思广益,为国家顶层决策提供了具有实践意义的意见和建议。

图片

外交学院院长王帆教授认为当今世界处于新的动荡变革期,危机频发,主要的危机像战争危机核危机能源危机粮食危机债务危机这些危机交织互动叠加在一起。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

图片

第一个方面发展和安全问题仍然突出,由局部战争危机引发的能源粮食债务核危机,全球安全治理赤字进一步扩大,非传统安全威胁国际金控领域面临多种挑战。第二个方面的问题就是俄乌冲突和巴以冲突这两长局部战争影响非常深远。俄乌冲突是一场现代高技术的混合战争,也是军事技术创新的新试验场。最终可能走向长期战略僵持,其对全球造成的危害和外溢连锁影响非常大。巴以冲突虽然影响范围相对有限,但所带来的人道的问题,以及在对于文明观价值观宗教观的冲突,包括在世界和美国国内已经激烈的展开,并可能引发深层次的冲击。同时也打破了中东地区和平进程和各国之间外交关系。此外,制度重叠成了地区安全秩序竞争的集中体现,导致支持不同规范和规则行为体群体之间的冲突,进而给亚太安全秩序造成冲击。美国的亚太地区战略布局还在继续深化,同盟体系向亚太延伸,另外新的发展趋势也正在通过碎片化网格化全链条重塑向更高更多的领域的延伸包括经济技术领域,战略技术领域,供应链重组,友岸外包和近岸外包等方面。欧洲层面形成俄罗斯和传统欧洲的对峙可能导致新冷战的出现。而全球南方的崛起和战略价值的凸显,也成为影响国际格局重要的力量。

图片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对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经济形势作出清晰判断。她认为,未来百年未有之变局中最重要的或者是最大变量是全球货币体系可能会发生根本性颠覆性变化。随着美国国家信用降低乃至崩溃,美元霸权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当前美国货币政策反复无常,给全球带来了巨大的负溢出性。美国的高债务高通胀高利率和社会问题交织叠加,导致美元信用的持续下降,最终将导致美元长周期走向衰退,或将开启建设一个更加公平合理国际货币体系的进程。

天津银行吴洪涛行长认为,商业银行自身风险管理取决于法人治理体系战略风险队伍建设和合规性建设,大数据的应用等因素。同时监管也要求银行提高在风险检测预警方面的智能化水平,通过银行的基础建设,数据能力的提升,金融科技的基础提升,风险服务型管理能力要提升,来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促进风险管理智能化。

图片

人民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翟东升教授指出,到2035年,中国美国印度俄罗斯和欧盟构成了未来大国格局,其中以中美俄的战略大三角关系,以及中美欧的经济大三角关系作为为国际秩序的基石,而2035年后可能会被中美印的战略和经济关系取代。他认为,未来十几年内世界重回全球化的机会不大,取决于什么时候中美重回某种意义上的共生关系,其条件是,第一,中国经济规模大比例超过美国;第二,中国福利支出大幅跃升,从现在的GDP6.5%上升到OECD国家平均水平的21.5%,这将使就业,产业和国际收支的情况发生巨变。与此同时,美方还需要做大幅度的政治经济调整。此外,翟东升院长还阐述了中美共生关系的拆解和脱钩过程中的金融经济风险,以及中国面临的战略机遇。中国负责生产产品和美国提供信用之间的映射关系,导致在原有的共生模式中,中国的经济规模永远超越不了美国。而当双方平等竞争而不再是互相共生的时候,中国经济规模逻辑上来讲就一定大幅超过美国,中国和世界经济关系的才会产生质变。未来,中国有两条可选择的道路,一条路是相对温和的,即改变自己,理解美国学习美国成为美国超过美国,这是合作的一条路。还有一条路是对抗的,先破后立的,不惜冒大国冲突的风险。那就是通过引导全球货币体系重新回归硬锚,从而拆解掉现在的主权信用美元体系。则美国本身的巨额国债,将成为压跨它那个体系的重担,从而导致它内部社会严重分裂和体系的瓦解。

第一财经传媒集团杨宇东总编辑指出,对于中国而言,我们国家这些年来长期强调整体的国家安全,其中金融安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国家的工作推进的还是比较好,特别一大批金融风险的处置,尤其是以一批金融机构为代表,还是目标明确,通过精准的拆雷,逐步化解了埋藏在中国这个经济发展社会当中非常巨大的一些隐患,成效还是非常显著的。当然金融安全也继续面临着很大的一个挑战,比如说这两年这个楼市的问题,一批楼市房企爆雷之后,它带来的连锁反应,它对于这个贷款人金融机构,包括房企等等带来一个系列性的风险。第二个前两年非常热的p2p,也带来巨大的风险;还有现在比较突出的地方债,包括隐形的地方债,也是当下系统性金融风险当中特别重要的一个隐患。当然还有一个是发展中的矛盾,就是人民币的国际化,人民币的国际化是大势所趋,也是中国全球地位树立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一方面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它越来越大的这个使用量跟话语权,但与此同时人民币国际化也毕竟就涉及到了蒙代尔弗莱明的不可能三角,当海外主体持有的人民币数量越大的时候,它可能带来的对于汇率的影响还是比较明显的。前不久就非常典型,人民币汇率的急剧下跌,一方面当然因为美元的强势,但与此同时也是因为当国外的一些主体持有的人民币头寸越来越多之后,引发的市场波动。所以这个也是一个很新的课题,需要有更好的手段来应对。

第五个比较有意思的关注点,就是跨国投资机构他们会说到这个数据传输的问题,因为毫无疑问这个数据安全也是目前全球都关注的一个特别大的话题。但是从金融开放的角度来讲,我们一方面承诺继续去扩大外资的一些准入,尤其包括金融机构。但是这些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之后,无论是合资的还是全资的,因为金融机构,尤其是做资本市场投资为主的这些基金等等,他们因为母公司在国外,他们在国外有投资的头寸,在国内也有投资,但是他们的数据,投资的数据从国内到国外母公司的这个流通是受到一定的管制的。所以当这个数据被关在国内的时候,往往会涉及到这些投资机构的信息披露的问题,因为它可能持有相同的这么一个标的物的话,一旦达到了一定的监管的限额,它是必须公开披露的。所以像这种数据安全和金融机构它的一个经营管理投资便利之间,也产生了新的冲突和矛盾。个就需要国家相关部门能够有达成一个比较好的这么一个协调一致,既能够做到有利于数据安全,但同时又能便利这些机构的这个日常的经营。我觉得这个也是一个全新的矛盾,也是需要在发展中解决的,同时涉及到我们国家的营商环境。当然金融市场本身也是金融安全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在整个金融市场走势比较低迷的时候,它所带来的一些系统性风险也是前所未有,包括地缘政治对中国金融的影响,我们看到香港创业板的指数等等,一些市场比较低迷的市场表现,也是金融安全的一部分。

总之,中国当下所面临的一个整体的金融安全,最终还是需要通过国家监管部门,政策法律和金融机构,还有一些治理组织,当然也包括市场本身能够最终形成一个多位一体系统性的推进,需要有这种整体思维跟系统性思维,才能真正去使得中国能够最大可能地在金融安全这个课题上能够得到一个很好的推进和解决。

图片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的所长倪锋认为,大国竞争过程中,其财政和金融的集群能力在竞争中取胜起到了关键作用。从大航海时代开始,到英法百年战争,拿破仑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再到中日甲午战争,大国之间近现代的竞争能力越来越多的和现代性和制度型的财政金融体系和集群能力绑定在一起。这对未来中国弥补自身短板,增强自身优势有借鉴意义。

图片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刘卿副院长认为,未来国际关系格局依旧由中美两国主导,印度是国际关系中的变量,发达国家整体实力下降,全球南方国家整体会加速崛起,国际力量会加速碎片化。到2035年,世界经济板块会形成北美欧洲中国再加上其他国家四分天下的格局。另外,他也指出第三个世界会更倾向不稳定,资源冲突事件也会增多。中国既要面临来自印度的灾难又要面临来自欧美西方的双层压力,同时中国要面临人口下降和老龄化的压力,和社会质量要提高的双重压力。

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主任首席经济学家汤继强认为,人工智能和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影响。强调了其在金融交易和信息安全中的应用。同时,他提出了对国家安全的潜在威胁,强调需要在国际层面上合作,以识别和对抗虚假信息。另外,他还强调了AI在跨境公司运作中的作用,以及对数据安全和经济制裁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建议以应对这些挑战,包括加强国际合作发展高效算力资源,以及完善金融法规等。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傅梦孜原副院长分析近年来全球形势的变化,强调美国不断加强与中国的战略竞争,致力于重塑价值观同盟,通过脱钩断链对抗中国。他认为,中国应主动运用“一带一路”等多边双边合作机制,加强对外交往,积极协调磋商,呼应发展中国家及欧盟发展期望和合理诉求。同时坚持稳住中美经贸往来基础,促进良性互动。中国将以积极态度和开放姿态应对国际环境复杂变化,致力于维护全球经济团结,推动全球化,促进多极化趋势与互利共赢。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丁一凡研究员认为,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面临重重困难。主要原因有:一是房地产调控导致投资减少;二是疫情期间外贸需求下滑影响;三是技术革新遇瓶颈;四是西方国家采取民粹主义经济政策破坏全球供应链。尽管如此,相比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国面临的挑战较小,预计2023年将为世界经济增长贡献超30%。中国通过市场改革提升竞争力,未来或较西方国家经济走势更好。总体而言,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低增长高通胀时代,将面临很长一段时间的挑战。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俞建拖副秘书长分享了自己近期相关研究,阐述了当前中国对外开放面临的国内外条件变化,并阐述了未来开放的新思路。一是中国仍在坚定扩大开放,但是现在面临新的外部条件,挑战增多。二是尽管面临困难,但中国实力增强,全面融入世界经济,推动秩序优化的能力在增强,提供了更多开放空间,多边体系仍在运行。三是全球化并未终结,全球价值链活动保持强劲。全球化提供包容机会,需要国内政策调整。四是高水平对外开放需要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中国需要主动提出新全球治理愿景,为扩大对外开放拓展新的空间。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孙壮志分享有关乌克兰危机对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尤其是中国的因应之道。乌克兰之所以成为危机爆发的焦点,根植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资源以及其在大国博弈中的地位。在苏联时期,乌克兰在政治经济文化及人口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自独立以来,乌克兰一直是俄罗斯和西方争夺的焦点。西方希望通过拉拢乌克兰,构建牢固的地缘政治屏障,以遏制俄罗斯的崛起。而俄罗斯则不愿失去乌克兰,将其视为抵御北约东扩的关键屏障。此外,乌克兰的战略位置对于连接俄罗斯与欧洲至关重要。2004年橙色革命后,乌克兰加入欧盟和北约成为政策方向,引发了与俄罗斯的矛盾。北约东扩使得俄罗斯感到受压,因为失去乌克兰将使黑海成为北约的内海,进而迫使俄罗斯向东移动。为了维护地缘政治优势,俄罗斯采取了军事渗透策略,加强对乌克兰的影响。

在这一背景下,乌克兰的地缘政治地位愈发敏感。对于中国而言,我们需密切关注并审慎因应乌克兰危机可能带来的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当前乌克兰危机表明俄罗斯决心应对西方对其的压力,以捍卫国家安全和维护地缘政治平衡。俄罗斯认为西方排挤其欲成为欧洲一部分,但遭到拒绝,导致了当前紧张的局势。普京政府希望通过军事行动改变这一现状,打破西方主导的秩序,为俄罗斯建立一个相对安全的地区框架。然而,这场危机对俄罗斯的长期影响仍不确定。虽然经济韧性表现出色,但体制缺陷和社会厌战情绪是内部稳定的潜在威胁。现在的关键是俄罗斯要控制冲突规模,避免进一步升级,以确保内部稳定。从全球角度看,冲突将对欧洲产生巨大影响,可能阻碍其未来战略自主,而美国则可能因此受益。

涉及到乌克兰危机全球地缘政治经济体系安全格局大国地缘政治农业与粮食问题核安全北约国际秩序等多个方面,这是一个较为复杂和广泛的话题,有一些主要的观点和特征可以总结如下:

全球安全格局的变化:当前国际安全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乌克兰危机导致了地区动荡,大国之间的对抗和冲突加剧,呈现出新的冷战格局。

大国地缘政治和经济博弈:乌克兰危机对世界和平发展的冲击,大国之间的经济博弈愈演愈烈,可能导致国际规则的破坏和地缘政治的裂痕扩大。

农业与粮食问题的影响:乌克兰和俄罗斯作为粮食和能源大国,危机导致全球粮食和能源市场的不稳定,对国际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核安全与冲突阴影:核武器的部署和核安全的威胁,强调了核战争的可能性增加,这对国际社会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北约的角色和地缘政治对抗:分析了北约在乌克兰危机中的作用,以及北约重新定位俄罗斯和中国为主要威胁,导致新一轮地缘政治对抗的可能性增加。

中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随着乌克兰危机的升级,中国可能面临更多政治和舆论压力,同时需要应对外交困境,但也提到了在国际政治安全格局分化重组中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机遇。

中国的应对策略:中国需要重视周边,加强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合作,通过参与国际机制维护战略利益等手段,增强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主任冯玉军教授认为,俄乌冲突对全球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第一,加速全球供应链脱钩,促使欧洲多元化能源进口,重塑贸易规则体系;第二,WTO影响下降,区域性贸易体系如RCEP等问世,美欧可能重启自贸协定谈判;第三,中国俄贸易大幅增长,但中国与发达国家贸易下滑,新兴市场贸易替代能力仍需观察;第四,中国应妥善处理不同国家关系,平衡发展,深化改革开放新姿态融入全球化,研究应对挑战的新举措。他还指出,总体来看,战争缩短全球产业链,中国面临挑战与机遇,需要新的平衡策略应对国际秩序演变。

银科控股首席经济学家兼金融研究院院长香港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兼职教授夏春认为认为中国在金融发展(对外资进入中国的开放)取得很大成就,但对中国金融企业走出海外的资本账户开放要明显落后于同等收入发展中国家。中国要从开放资本账户中充分受益,关键是要强化金融机构和监管框架,并发展国内金融体系。中国实现资本账户项目自由兑换需要三个先决条件:强大的银行体系相对发达的金融市场和均衡的汇率。尽管中国避免了资本账户放开带来的资金外流等金融不稳定,但是代价却是资金聚集在国内,导致了房地产泡沫,股市泡沫和严重的债务累积现象。也就是说我们表面上取得了外部金融安全,实际上是以内部金融不安全的代价换来的。最近人大常委批评中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接近8%,明显高于其他人均收入更高的国家,就与中国金融对外开放不足有着密切的关系。

图片

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专家中联部原副部长于洪君从更高层面分析当前国际格局及中外关系。他认为,人类正处于曲折而复杂的历史过渡期,即从冷战结束时的单极世界向多极世界的艰难转变。我们应正确看待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中国与世界同在,是要互利共存。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不能片面强调一方需要另一方。中国融入世界,世界进入中国,就是要相互促进,实现共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全面影响世界,巨变的世界与影响中国。中华民族从不盲目抵制外来文化,而是择优劣汰,兼收并蓄,为我所用,走文明互鉴之路。当前国际格局持续改变,中国应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建设性地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复杂关系,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推动共创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而更好地应对挑战与机遇。

最后,中国国际金融三十人论坛秘书长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全球前沿科学与艺术金融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玉荣研究员总结本次会议,从科技地缘政治的视角,探讨20352050中美欧等的新机遇新挑战,为中国式现代化远征提供智库的力量,中国应前沿交叉设置面向2050的战略智库,持续推进中国智库建设的制度化科学化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