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class=AI硬件的风吹了一年,消费电子变好了吗?">

AI硬件的风吹了一年,消费电子的销量好起来了,但和AI的关系不大。

经历了2023年的低谷期后,智能手机PC都在2024年迎来了不同程度的复苏。根据Canalys数据,2024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12.2亿台,同比增长了7%,结束了连续两年的下滑趋势;PC在经历了漫长的行业寒冬后,也实现了3.8%的同比增幅。

也是在被众多手机和PC厂商称为“AI硬件元年”的2024年,以AI作为卖点的消费电子产品陆续上市。

在这场热闹的消费电子“大复苏”中,AI扮演了扭转颓势的关键角色,抑或只是营销噱头?

<h1 class=AI硬件的风吹了一年,消费电子变好了吗?">

消费电子回暖,与AI关系不大

在众多进军AI硬件的厂商中,苹果不是最早的一个,但绝对是最引人瞩目的一个。

去年6月的WWDC上,苹果推出Apple Intelligence,它能够基于苹果硬件设备内置的大语言模型,将AI能力赋予iOS生态中所有的重要原生应用。几个月后的秋季发布会上,iPhone 16系列成为苹果在AI时代的首款新机。

从OPPO Find X8vivo X200 Pro,到小米15,再到可以“语音点咖啡”的荣耀Magic 7,各大手机厂商去年陆续发布的旗舰机型,都不约而同地将AI作为核心卖点。

PC厂商也不甘落后。去年4月,联想在一年一度的创新科技大会上一口气发布了数款打着“真AI PC”旗号的产品。随后,惠普戴尔宏碁等PC厂商也相继推出了AI PC新品。

AI消费电子热潮涌动的同时,沉寂多年的智能手机和PC市场迎来了一波复苏。

据Canalys数据,2024年Q4,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同比增长3%,达到3.3亿台,在经历了长达7个季度的连续下滑后,自2023年4季度至今,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已经保持了连续5个季度的增长。

整个2024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速达到7%。

但数据增长的背后,AI的贡献究竟有多大?

答案是:十分有限。

首先,2023年是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的低谷,2024年在此基础上增长7%,也只不过达到了全年12.2亿部的出货量,与2022年持平,比2021年还低了10%以上。

从季度同比增幅来看,去年前两个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分别增长了10%12%,到Q3Q4,已大幅回落至5%和3%。

据TechInsights统计,去年上半年手机市场复苏的主要动力,来自新兴市场的需求量大幅增长,包括非洲中东部地区拉丁美洲和亚太地区,在这些地区销售的主要是单价较低的入门机型。而各大手机厂商主推的AI功能,通常搭载在售价较高的高端旗舰机型上。

多家关注消费电子的券商也将2024上半年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复苏,归功于中低端市场的产品线改造和渠道建设,而非由AI带动的高端机换机潮。

相较于智能手机,PC市场的表现乏善可陈。IDC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PC出货量为2.63亿台,较2023年仅增长1%。

黄仁勋在不久前的CES上提及,由于PC与AI生态系统适配的问题,过去一年的AI PC销量并不理想。此外,一年多前被热议的AI智能音箱AI可穿戴设备等,也都没能掀起什么浪花。

在经历了数个季度下滑后,消费电子在2024年的确迎来了复苏时刻,但AI拯救消费电子的故事还没有开始。

<h1 class=AI硬件的风吹了一年,消费电子变好了吗?">

死磕AI,无奈之举

消费电子行业“死磕”AI,更多的是无奈之举。

自2022年以来,智能手机与PC相继进入寒冬,全球出货量持续下滑。

Canalys分析师在一份报告中指出,PC的换机周期通常超过5年。在新冠疫情期间享受了一波居家办公换机潮红利的PC行业,面临的是一个长达数年的低谷期。在智能手机行业,2022年全球手机市场的换机周期达到43个月,且仍在增长。

消费电子厂商们亟需一个新的卖点,重新激活消费者的换机欲望。

PC厂商卷性能卷轻薄卷续航,智能手机厂商卷镜头卷屏幕卷影像,但对市场需求的提振十分有限。直到2022年年底,ChatGPT的爆火,让寒冬中的硬件厂商们看到了AI这根救命稻草。

自2014年亚马逊推出首款支持语音交互的智能音箱Echo后,消费电子产品便被视为AI落地的重要媒介。各家机构对AI消费电子产品的渗透率提升,也都给出了比较乐观的预期。

据Canalys,2024年前三个季度,全球AI手机出货量分别为0.47亿0.35亿和0.53亿部,AI手机渗透率分别达到16%12%16%。Counterpoint判断,2024年全球AI手机渗透率为11%,并将于2027年提升至43%。IDC报告则预计,2025年全球AI PC的渗透率将达到37%。

但关键问题是,渗透率的提升,并不能证明消费者是在为AI买单。

在各大主机厂商推出的新款旗舰机都被赋予了AI能力的前提下,只要在2024年购买了新款旗舰机型的用户,都会被定义为AI消费电子产品的消费者。摆在消费者面前的两个选项通常是买与不买,而不是AI or not AI。

Counterpoint在2024年9月的一次市场调查中,询问了超过2.5万名消费者对AI智能手机的看法和购买意愿。结果显示,有32%的人了解AI智能手机,但仅有19%的用户愿意为其支付额外的费用。

从年初端侧大模型,到年末的AI Agent智能体应用,主机厂商用一年找到了AI融入消费电子的路径,但依旧没有解决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消费者凭什么为AI买单?

<h1 class=AI硬件的风吹了一年,消费电子变好了吗?">

AI有用,但为AI支付溢价很难

摆在AI消费电子面前的第一道难题,就是高溢价。

万联证券研报显示,神经处理单元(NPU)是造成AI PC溢价的主要原因,在芯片中集成了NPU的AI PC,相较于传统PC通常有10%~15%的溢价。

AI手机同样如此。浙商证券研报显示,高通最新的AI芯片骁龙8 Gen4定价超过250美元,约合人民币1800元,比上一代报价提升了25%。AI功能还需要更高的算力支撑,对电池续航能力有着更高要求,这也意味着额外的成本。

更重要的是,AI硬件并非消费者使用AI功能的唯一渠道,普通智能手机与PC也可以通过软件App使用AI功能。

中银证券将AI手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一是AI应用阶段,各类大模型做成App产品;二是AI功能化阶段,大模型初步融入手机应用;三是AI原生化阶段,AI智能体成为链接数字生态的入口。

当前仍处于比较早期的过渡阶段,用户更倾向于直接下载AI相关App,而不是购买AI PC或者AI手机。

AI消费电子产品的优势,更多体现在将大模型从云端移植到终端产品上,从而减少延迟,让用户在断网状态下依旧可以使用大部分AI功能。此外,将数据保存在本地,更有利于保护用户的数据隐私。

但与AI消费电子的高溢价相比,这些优势在消费者心目中是否“值得”,依然是一笔糊涂账。

全球知名半导体行业观察机构TechInsights的新兴设备技术服务副总监乌科纳霍,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多数对AI功能感兴趣的用户是通过下载App使用相关功能,因此对苹果等手机厂商而言,AI不会成为一个重要的卖点。

目前,AI对于消费电子行业的加持,更多地体现在资本市场上。

中金公司研报显示,2024年6月前后,A股H股消费电子板块手机产业链公司的估值提升明显,主要由于6月11日苹果WWDC大会推出AI Intelligence,市场开始聚焦苹果及安卓手机厂商在AI手机等方面的创新趋势。

纵观全年,1月至11月消费电子公司平均市盈率高于过去5年的平均水平,主要受手机市场温和复苏端侧AI主题催化等因素影响。

苹果发布Apple Intelligence后,股价在次日上涨7.26%,创下2022年11月以来的最大单日涨幅,两天内市值增长超过3000亿美元,反超英伟达重回美股第二。AI带来的资本狂热,甚至掩盖了iPhone在部分地区的销量疲态。

AI已经不需要证明自己有用,但如何将资本的追捧转化成更广泛的消费者追捧,是摆在各大消费电子厂商们面前的下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