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情绪价值何以成风

光明网评论员: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情绪价值成为人们日常交流和社交媒体上的高频词,大有“言必及之”的架势。

找伴侣,最好对方能提供情绪价值;一掷千金去看演唱会,因为能提供情绪价值;热衷“搭子社交”,推崇各类情感类课程,当然也是为了寻求情绪价值。电商平台上,从“爱因斯坦的脑子”“好运喷雾”到“树洞倾听”、寓意薪水翻番的水培番茄、层出不穷的盲盒等等,你方唱罢我登场,具体的商品和服务不停变换,不变的是紧贴着的“情绪价值”标签。情绪价值,正成为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在社交、消费等方面的价值追求。

情绪价值的“统治力”有多强?且看2023年《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的年度十大流行语榜单,“情绪价值”赫然在列。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年度报告(2023)》也提出,除了性价比,能否提供情绪价值成为年轻一代消费的重要衡量标准。可以作为参照的是,天眼查专利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市场上与“情绪”相关的专利超过3500项,如果就此说,情绪价值是消费新风口,或许并不为过。

俗话说,人们强调什么就是缺乏什么。人们寻求情绪价值蔚为风潮,正是存在情绪空洞。或者更准确地说,需要即时的情感满足与心理慰藉,让自己能保持心情的愉悦与满足,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虽然这种需求古往今来人人都渴求,但在一个加速变迁的社会中,这种需求更加凸显和紧迫。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势必在“仓廪实”之后对精神生活有更高的追求。而在一个加速流动的社会中,个体获得更多的自由但也更加孤独,各种现实的压力接踵而至,不确定性日趋增多,几乎人人都在寻求一个情绪宣泄的出口,以获得片刻的喘息和慰藉。

人们对情绪价值的热衷与推崇,离不开数字技术的“成全”。精准的算法推荐,是当代数字营销和内容推送的核心技术,也早已是我们高频接触的数字平台的“标配”。这些精准的算法,确实为我们“牵线搭桥”、高效实现了各种供需匹配,比如“搭子社交”的风靡。但它在让我们觉得被“听见”,被理解和关怀的同时,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也在无形中干预并塑造着我们的偏好和价值观。我们在算法量身定制的情绪泡沫中迟迟不愿走出,在信息茧房中孤独着自己的孤独,或陷入对情绪价值更深度的需求饥渴中。

当情感成为商家的战略目标,情绪价值被明码标价,引发消费热也就不难理解了。商家迎合人们的情感需求,赋予产品情绪体验的价值,人们则在“买买买”中释放需求,并以此定义自己。只是,当我们一味地通过情绪消费寻求情绪价值,随着心理阈值上限的不断提高,情绪消费所能带来的情感刺激和满足效果也将大打折扣,人们只能寻求更加刺激新奇的情绪消费品,这是会带来治愈,但终会走向麻木和倦怠。那之后呢?

或许,寻求情绪价值的满足,需要我们在目光向外之余,也多一些向内的探索与寻找。也许不易,但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