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董鑫
据新华社报道,11月8日,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大会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国清出席会议并讲话。
张国清强调,中央企业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走在前、做表率。
政知见(微信ID:bqzhengzhiju)注意到,在大会上,张国清两次提到了同一个关键词:原始创新。
今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专门提出,要健全国有企业推进原始创新制度安排。
什么是原始创新?
原始创新是相对于二次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逆向创新等而言,是指获得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学发现、创造前所未有的重大技术发明、开辟前所未有的产业新方向、实现发展理念的新跨越。
简单说,原始创新就是“无中生有”的质变、“从0到1”的首创。
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在全球科技竞争白热化的当下,原始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核心竞争力。
作为国民经济的“顶梁柱”,中央企业提供了全国接近100%的基础电信服务、96%的电网覆盖、67%的炼油产能、54%的电力装机、25%的煤炭产量。
在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下,科技创新是央企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头号任务”。
一方面,投入不断加大。
国务院国资委的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央企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4.5%,2022年和2023年连续两年研发投入均超过万亿元。
2023年,央企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同比增长32.1%,营业收入首次超过10万亿元。
今年1至9月,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7.6%,占中央企业总投资额的近40%,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发挥了重要引领带动作用。
按照国资委此前确定的目标,到2025年,央企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占比要达到35%。
另一方面,布局不断优化。
2022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进国有企业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的指导意见》。
原创技术策源地要研发首创、颠覆性、前沿技术,用“硬技术”突破“卡脖子”难题,解决我国产业体系“缺基少核”问题。
结合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新动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新需求,国资委优化形成了8大类60个领域201个方向的策源地总体布局。
目前,已有58家央企承建了97个原创技术策源地。
同时,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也在不断完善。
科技创新考核对工业和科研企业实现全覆盖。今年7月,国资委首次发布年度科技创新优秀企业榜单,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26家中央企业上榜。
在科技人才发展机制方面,推动企业建立实效导向的中长期激励机制和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机制,对科研人员工资实行单列不受总额限制,健全容错免责机制,赋予更大科研自主权。
今年7月22日至23日,国资委举办中央企业负责人研讨班,提出要加快健全有利于原始创新、激发人才活力、要素顺畅流动的体制机制,要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支持政策,加快建立完善精准、差异化、长周期的科技创新考核体系,布局新赛道、培育新动能。
目前,央企已在航天、深海、能源、交通等领域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在关键材料、核心元器件等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
在“大国重器”“超级工程”方面,我国首口万米深地科探井穿越万米大关、嫦娥六号实现世界首次月背采样返回、C919大飞机实现商业运营、深中通道建成开通。今年以来,还有天蝉施工机器人系统、智能无人塔吊、智能垃圾处理设备、领眸智慧工地等一批科技成果持续推出。
下一步,国资委还要推动各央企加大策源地建设力度,深入实施“加强应用基础研究”等11个行动计划,力争在量子信息、6G、深地深海、可控核聚变、前沿材料等领域取得一批原创成果。
在11月8日的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大会上,针对央企的原始创新,张国清提出了两方面要求:
要全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关键共性技术供给,加大前沿颠覆性技术布局。
要深化改革激发科技创新内生动力活力,加快健全中央企业推进原始创新的考核评价、研发投入等制度安排,推动中央企业更好履行科技创新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