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定范围内的市场经济自古有之,并不是资本主义的独特发明。但是,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把市场经济的规模、效率和影响力,提高了一个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地步。
2)在中国,有关市场和计划的争论,实际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决定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就已经有定论了。结论就是,市场和计划都是一种市场配置资源的手段,并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更不存在资本主义只有市场没有计划、社会主义只需要计划不需要市场的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有效市场、有为政府”。这是因为,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很多时候是有效的,但是,现实中也经常存在市场无效,甚至是市场失灵的问题,这个时候,恰恰需要政府积极有为,解决市场无效和市场失灵的问题,确保经济和社会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3)但是,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国内有一些人却打着“市场化”的旗号,从内心深处不信任,甚至反对政府对经济进行治理,这是为什么呢?中国有一些所谓的经济学家,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而是彻头彻尾的西方经济学家,他们迷信甚至“神化”西方经济学那一套东西,完全不考虑中美在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方面的巨大差异,总想着把西方经济学那一套东西搬到中国来,一旦发现中国的经济政策不符合他们的“理论”,他们就“唉声叹气”,甚至“骂骂咧咧”。他们中的一些极端分子, 甚至还在努力把很多在西方本来已经经过验证存在严重缺陷的经济学理论,向中国国内进行兜售和贩卖。这其实就是一种二十一世纪的“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摆脱这些“言必称美国”的人的束缚和干扰。
4)任何一种经济思想,往往也是一种政治思想。那些鼓吹西方经济学理论,尤其是把哈耶克等“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捧上“神坛”的人,不仅仅要在中国搞激进的私有化和市场化,他们还随时准备呼吁中国在政治上搞“自由化”,引入美国那种“多党竞争”的政治制度。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样的人,其实是一种“隐性的公知”,甚至可能成为美国在向中国搞“和平演变”和“颜色革命”时的内应。美国越是给这样的经济学家各种资助、戴各种“高帽子”,越是“肉麻地吹捧他们”,我们越是要对这样的经济学家的言论保持警惕,不能被他们“忽悠”了。
5)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也要避免极端市场化导致的贫富分化、经济危机等问题,要努力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在哈耶克的“徒子徒孙们”看来,“市场是万能的”,“政府千万不要干预经济”。按照他们的逻辑,中国搞精准扶贫是错的,中国在偏远乡村修路、架桥、拉电网、建移动基站都是错的。但是,中国老百姓从来不管他们这些高高在上的经济学家信奉的是“凯恩斯主义”还是“新自由主义”,中国老百姓的诉求很简单,就是要让自己的日子过得更好一点点。事实已经反复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
6)中国社会当前鼓吹“市场万能”的人,主要思想根源有两个:一个是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斯密在里面“论证”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魔力”。斯密的基本诉求是,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限定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另一个是以哈耶克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哈耶克不仅认为“市场万能”,而且认为,“理性的人”总是可以做出对自己利益最有利的选择,并在这个过程中,做到“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从而实现对全社会也最有利。但是,哈耶克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家,他更是一个政治学者,他在1944年出版的《通往奴役之路》中,不仅鼓吹“市场万能”,而且还主张,将市场和竞争原则作为全社会的主导原则。循着这个思路,政治上也应该搞“自由化”,引入“多党竞争”,甚至在思想领域,也要搞“多元化”,弄一个“思想的市场”。
很有讽刺意味的是,即便是在美国,哈耶克这种极端的“自由化”和“市场化”理念,也从来没有得到过真正的落实。但是,这却丝毫不妨碍美国向其他国家推销“新自由主义”,也不妨碍中国的一些经济学用“新自由主义”来迷惑和“忽悠”我们。
7)其实,哈耶克一开始并不受人待见。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大萧条”过后,受到重视的是主张政府积极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1930年,凯恩斯出版了《货币论》,哈耶克向凯恩斯发起了激烈的学术挑战,最后失败,哈耶克也失去了一流经济学家的地位。哈耶克1944年出版的《通往奴役之路》,在福利社会盛行的欧洲销量惨淡,但是,在美国却意外“走红”。以哈耶克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最终登上历史舞台,是非常晚的事情。上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国家出现了严重的“滞胀”问题,“凯恩斯主义”对此束手无策。“新自由主义”反对政府干预、支持“小政府”、呼吁放松管制的思想,由此开始受到重视。哈耶克本人在1974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真正让哈耶克走上“神坛”的,是英国的撒切尔夫人和美国的里根。英美这两个政客,在上世纪80年代,高度赞赏哈耶克的思想,并开启了“盎格鲁-撒克逊”式资本主义向“新自由主义”主导下的资本主义演变的历史进程。
8)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哈耶克走上“神坛”,与资本主义要摆脱“凯恩斯主义”带来的“滞胀”危机有关,也跟冷战期间,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严重对立,资本主义需要一面自己的意识形态“大旗”有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新自由主义”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思想,更是一种意识形态。美英等国家长期用这种意识形态在国际社会“党同伐异”,对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各种抹黑和攻击。
9)“新自由主义”真的是挽救资本主义的“灵丹妙药”吗?它真的是让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实现现代化的“不二法则”吗?当然不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及随后出现的“大衰退”,已经充分暴露了“新自由主义”的局限,甚至是危害性。在全球化的影响下,英美制造业纷纷向低成本的发展中国家转移,英美出现了严重的“产业空心化”问题,导致大量产业工人失业,中产阶级受到严重冲击。对金融业放松监管,还直接导致金融投机盛行。所谓次贷危机,就是银行在房地产泡沫当中,给很多信用较差、不具备还款能力的购房者发放了贷款,然后再把这些贷款“证券化”,卖给了全球的投资者。最终,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先是出现次贷危机,之后演变成席卷全球的金融和经济危机。“新自由主义”导致美国社会内部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分化,这在政治上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后果。正如另外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里茨观察到的那样,当1%的人拥有美国社会绝大多数财富的时候,美国社会变得越来越不公平。而新加坡前驻联合国大使马凯硕则观察到,美国政治制度已经从“资产阶级民主”转向了为少数人服务的“寡头政治”。“新自由主义”带来的社会问题,恰恰是“特朗普主义”等极端民粹思想在美国抬头的根本原因。
10)还有一点必须指出的是,哈耶克由于出生年代的局限,他反对的是苏联式的计划经济,但是,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根本不是苏联式的计划经济。哈耶克的中国“徒子徒孙们”,故意无视这种差别,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当做苏联式的计划经济进行批判,把中国政府对经济治理的动作看做是“回归计划经济”,这要么是别有用心的,要么是极端愚蠢。
“新自由主义”有一个名言说,要是搞计划经济,在沙漠里沙子也会出现短缺。我说,要是迷信“市场万能”,在沙漠里也会出现资本主义的各种乱象,比如,有钱有势的资本家,可以随意兼并他人的沙子,还可以故意串谋起来制造沙子的短缺或投机泡沫。最终,老百姓会失去他们手中的沙子,沙子会向资本家集中,沙子最后会变成资本家奴隶和剥削老百姓的工具。在极端的不平等之下,最后,会爆发严重的社会阶级冲突,甚至是革命。
归纳起来,“新自由主义”最大的问题在于:
第一,假设人是理性的,实际上,人从来都不是完全理性的,人完全干得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事,人也会为了自己的私利,损害他人、危害社会;
第二,解决不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理想的市场经济,只有在信息充分对称的情况下才能实现,而真实世界从来不存在完全信息对称的情况;
第三,解决不了贫富分化的问题;
第四,解决不了资本家为了逐利,导致制造业外流、国内经济“空心化”等问题;
第五,解决不了弱势人群的保护和发展问题;
第六,解决不了资本家唯利是图、危害社会的问题;
第七,解决不了资本家反过来腐蚀政府,从而导致腐败隐性化、制度化的问题。
事实已经反复证明,市场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市场失灵不是特例,而是普遍存在的。
此时此刻,如果中国还有经济学家在鼓吹“市场万能”,再把哈耶克捧上“神坛”,他们要么在智力上是愚蠢的,要么是别有用心的。
此时此刻,一些不良商家,自己都没有读过哈耶克的书,但是,为了卖书,为了赚取一点“蝇头小利”,竟然在网络短视频里含沙射影,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鼓吹“自由化”。这些“小苍蝇”尤其无知、无聊、可恨。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和政府的角色从来不是矛盾的,更不是对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就是要建立“有效市场、有为政府”,这才是人类社会在不断完善经济和社会治理时应该追求的方向。一味鼓吹“新自由主义”,完全是把一个已经破产了的西方理论,拿来忽悠中国老百姓,其心可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