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斗转星移,国庆节前五个交易日,A股和港股市场的走势可谓“天翻地覆慨而慷”。

看待中国股市短期和中长期的走势,归根到底还是要从宏观大视野的高度来理解“变与不变”。

聚焦股市中短期走势,通过分析这一次宏观政策的核心“变”在何处,可以合理推演出本轮中国股市上涨的第一波与第二波的成因和性质。

一宏观政策的核心“变化”

第一个“变”在于券商可以以央行为直接的交易对手,券商得到了一个可以实现扩表的机制,股票市场券商及股票市场的股票结构也因之而变。

券商扩表的现实性与地方政府扩表的现实性完全不同。

与地方政府从央行借钱买存量房不同,地方政府之前手里并没有房,从没房到从央行手里借钱买房,地方政府要承担增量的风险,如果没有积极做为的心态,即使央行提供了专项贷款的额度,实际情况是,今年七月份地方政府愿意贷款的金额仅占3000亿专项贷款额度的很小比例。当然,对此,所有相关方也心知肚明。然而,券商尤其是是大券商不一样。券商手中通常就有现存的证券组合,因此他们面临的问题不是是否承担组合价格波动的风险,而是在已经承受这种风险的情况下,是否愿意用手中的股票组合换取央行提供的长期甚至是永续的年利率1.75%的贷款。

以9月24日为分界点,券商已不再是以前的券商,券商会把第一个5000亿的表给扩出来。这一举措将对股票市场产生前所未有且持久的意义和影响。

9月24日之前,券商作为非银金融机构,与央行的关系和地位无法与银行相比,同时自2015年以来,证券监管部门通过把控风险资产权重来限制券商扩表的能力;然而,9月24日之后,就券商与中央银行的交易对手地位上看,券商已经获得了“类银行”的金融机构地位。券商现在可以利用债券ETF沪深300等证券,以1.75%的年利率从央行获得贷款。只要股票市场没有恢复到央行认为健康合理的状态,央行就不会要券商还贷。

基于三个途径和相应的动力,这一次券商的扩表势所必然。

第一就自营投资的范畴,券商可以选择既安全又具有高股息率的股票,通过“借钱—买入—再借钱—再买入”的方式滚动扩表。理论上,如果证券监管部门相应放松对券商资产负债表中优质股票的风险资本约束的话,如果通过连续的“借钱—买入”操作,最终持股规模可以扩大至当前的5倍。

第二券商能够利用客户持有的股票作为央行认可的证券抵押物,帮客户获得超长期低成本的贷款。这种操作对券商和其客户来说显然是“双赢”,券商能够从中获得接近于无风险的利差收益。

第三如果券商在产品创新和渠道创新方面做得比较好,可以利用手中的股票从央行获得贷款再建一个投资组合(之后可以适当调整仓位)转化为理财产品以相对客户更有利的费率条件销售给客户,从而赚取无风险的管理费收入。

这三种方式,无论哪一种方式,都是锁定股票筹码的过程或进一步买入股票的过程。而且,一旦这个锁定或买入的过程开始并引起标的股票的上涨,由于有杠杆效应和后进券商的跟风推动效应,其必然具备内在的自我加速机制——在一定阶段,这种加速机制的二阶导数不仅为正甚至可以变大。

第二个“变”在于针对地产市场出台的增量政策,这次会不达目的不收兵。与以往会议着眼于手段不同,这次政治局会议第一次明确了目标导向,提出了“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要求,力求打破“资产负债表衰退”和房价下跌的下跌螺旋。出发点不同,出台的政策手段与结果就迥然不同:前者是出台什么样的政策对上有交待?后者是问地方政府要给什么样的条件(还款期限资金利率考核方式等)你们才会上车,才会有内在动力从央行借钱去做旧改或者去收存量房。

当下的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有初步的改善,卖方——无论是二手房房东还是新房的地产开发商——心态已趋积极,但买方还处在犹豫观望中——因为投资合适与否的久期很长,如果再有中央到地方政府自上而下“收存量”的政策出台,未来投资者对地产行业供求关系的预期边际上会有第二波的提升,从突破市场心理阈值的角度看,第二波政策的边际效果会明显地强于第一波政策的边际效果。一旦地产市场的价量进一步加速改善,不光地产股,整个A股市场前期预期宏观政策变化受益的行业板块都将有进一步的上涨。

当然,券商行业和地产行业比较起来,不从宏观面和机理机制变化的层面来分析,而是基于人性分析目标客户,券商行业短期基本面的提升会比地产行业相对更快更大,因为,基于人性和交易周期的弹性,绝大部分人都觉得自己可以在一波上涨哪怕只是一波反弹中赚到利润;而考虑到地产政策的变化,只有刚需的投资者以及一部分改善性投资者会因此改变观望的态度转而选择买入,基于合理的政策预期,地产市场的投机者几乎是不会入场的。

二第一波和第二波上涨的板块及其性质

基于前述两大变化方面的分析,中国股市这次大型的反弹很可能会在时间上和标的上有所区隔的“进攻性”与“防御性”板块上呈现两波上涨——在这里,用进攻与防御两个词只是为了容易理解,从专业投资的角度看这样的表述并不那么恰当。

第一波上涨是以券商和地产板块为龙头的,最直接受益且受益程度最大的“进攻性”强的行业。这波上涨有三个特点:

第一基于前面两大变化的机理,未来基本面提升或恢复的程度可能会超出市场预期,股票上涨的幅度和级别也比市场预期地要大。

第二在“进攻性”板块上涨过程中,从头至尾,基于一段时间以来普罗大众对经济长期预期形成的惯性,龙头股不会更换,一枝红笔写到底。然而,如果龙头股进入到真正的振荡调整的阶段——不是指十一后的一两天A股技术性的“倒车接人”的调整,那么“进攻性”板块中的其它行业的上涨不仅也将结束,甚至可能已经进入到往下振荡调整的阶段了。

第三从9月30日A股的走势来看,中国股市已经进入到一个勒庞所谓的“大众群体运动”的阶段,而且,新入市的股民中,散户包括过去没参与A股市场的散户占比不低。因此,在十一前,第一波上涨的前半场的动力来自于中国股票市场的投资者对宏观政策变化的态度从“悲观—怀疑—认同”的转变。在十一之后,第一波上涨的后半场,尤其是A股市场——由于投资者在其它领域的可选择机会有限,股票空转大多比海外资金慢,尤其是比海外的对冲基金慢,究其性质,更多地体现为“资金市”。无论是基于已出的或是可以合理预期将出的政策力度和效果有多大,单看这一波,“进攻性”股票价格的高点将会领先于基本面上升或基本面恢复的高点。

第二波上涨的核心方向可能是券商愿意长期向央行抵押,甚至愿意进一步扩表买入的股票标的。合理分析,尤其是一些具有较高竞争壁垒估值相对低股息率高的大市值股票最容易达成市场共识和一致性。“防御亦进攻,红利亦进攻“。从专业投资的角度看,进攻如何甚至说能否集中进攻不在于往上预期的涨幅,而在于投资标的预期往上涨幅的确定性——概率分布函数。如果预期的上涨趋势确定——以债券为例,可以用加杠杆的方式来体现高进攻性争取高的收益。股票亦如此,有了券商扩表的新机制,内在的杠杆机制已到位,关键在于是否有启动的第一枪以及何时听到第一枪。即使站在一个资金市的分析视角,如果市场站到了3600点以上,券商地产甚至可选消费行业(如消费建材)汽车行业股价相对于十一前又上了台阶,同一个时点,相对于市场对于券商地产和可选消费行业的高预期——因为股价已经打得很高了,那么市场对于红利股对应的行业,未来一个阶段景气度变化趋势的预期也会往上,否则,市场投资者的太双标与割裂了,那真是前所未有的。

总之,如果在第一波上涨中站好了身位,在第一波上涨的下半场争取更高的利润固然重要,但也许并非最重要的。如果市场有龙头股不一样的两波上涨,只要节奏和时机把握得当,由于第一波获得了较高的收益,第二波上涨的复利效应会更为明显。相对于在第一波上涨的下半场吃干抹净——首先这几乎不可能做得到,投资者选择左侧不兑现的投资模式就必然会有一部分筹码在右侧兑现,把握住把握好确定性相对较高的第二波上涨机会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

在第一波上涨的下半场,合适的主要分析方法是资金市的分析框架,而对于第二波上涨的分析方法则是资金市的分析方法和宏观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相结合。第二波上涨的完整投资方案应包括时机仓位标的和投资工具这四个要素,且按重要性排列。考虑到资金市自身的加速机制,加紧准备好第二波上涨下投资操作性完备的投资方案正当其时。